新绿
文学里的色彩美,常常更能让人身临其境的遐想与感受。
像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青,绿,红这几个字就成了点睛之笔,白描出了一幅带有颜色的画卷,更能让人的感受,超越文字而变得鲜活。
而青绿与残红,在色彩里,常常是被用来做色彩基调之用。
童年时,最爱宋词。宋词里有很多色彩的描述,至今印象深刻。像“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还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青绿
以至于到现在,我对青苔,柳绿,烛黄,月白等带有中国传统意境的色彩,始终情有独钟。
听到很多人在说中国色,在我看来,中国色不是学问,是生活里的观察与生命体验。
中国色,本就来自于自然,是草木山川的颜色。江南民间的蓝色印染布的颜料,就是来自于蓝草。经过提取,形成了素朴大方的靛青色。
暖绿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中国色的名字,都比较生活化。像,霜白,月白,杏黄,石绿,青葱,豆青,松柏绿等等。
要去理解中国色,就是要理解那些山川河流,松林草木的自然之美。
苏轼曾写道:淡月失梅花。 那个“失”字,不是文学修饰,而是某一个清冷的夜晚,看见花朵在月光下,融为一色的视觉感受。
新绿与青绿的渐变
这种视觉感受,不是堆砌出来的艺术手法,而是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生命里最真实的触景生情。
文学,色彩,音乐等,能学来的都是“技术”,而要把技术融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用每个人自己的生命体验,再加以佐料慢火熬制。
前些年,我喜欢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而这两年,听不够的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的感受,是到了生命某个阶段,才能会有的共鸣。
夕阳下的黄绿
感受,是排除外界的是非后,自己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触。
说出来的好与不好,是评价。 内心的喜怒哀乐,才是感受。
看到一种色彩或文学的句子,会心生柔软,温暖,安静等不同的感觉,才是感受。
色彩,没有高低雅俗之分,有的只是陌生与共鸣。
葱绿
同样是绿色系的色彩,在中国文学里,有着许多种不同的表述。翠,绿,碧,青,柳,葱,茏,这些都可以用来说不同时节,不同感受的绿。至于怎么用这些色彩,全凭个人情感的任意挥洒。
中国传统的色彩,在唐代之前,多绚烂,像唐诗一样光彩夺目。唐之后,受禅学,老庄等思想的影响,又开始走向素色审美的哲学。但无论怎么变,都是为了寄托人的感受与情感。
红衰翠减后的墨绿和暗红
柳永在《八声甘州》里说: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红花衰败了的颜色接近暗红,翠叶衰败后会变成接近墨绿的色彩。这样的文字,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是很难写出来的。
站在滚滚黄河水前,人才会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而站在江南的草长莺飞里,只会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沉吟。
摄影里的色彩,是自然万物的生命之灵,人只能安静地看,细细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