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有趣的是,从初来乍到伊始,世界万般美好与转变,皆始于“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
The Firsts in Life
“可以了,真的可以了!”
“停停停停停!”
几个大男人坐在椅子上,手紧紧的攥着,满头大汗、面目狰狞的直叫唤。
这是在干什么?
“生孩子,疼,这种疼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是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的踢你的肚子。”
听着片子里解说的旁白,再看着这几位颤抖着体验分娩阵痛的健硕男士,居然有点想笑。
但下一秒,当经历分娩阵痛的妈妈出现时,所有人都严肃了起来。
一只手紧紧攥着床栏,另一只手不自觉的发抖,痛到没力气说话。
第一次生孩子,新的生命第一次诞生,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次”。
疫情期间,《人生第一次》纪录片上线了,豆瓣9.2,B站9.8,评分高的惊人。
这部由《人世间》团队蹲守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
许多个“第一次”串联起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前段时间,最后一集“告别”上线,给12集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片子看下来,网友们的眼睛都像关不住水龙头,根本不敢重刷:
“从第一集开始就哭得稀里哗啦,我的眼泪不值钱。”
“跟着这个片子一起笑一起哭,对生命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从出生看到告别,像过完了一生。”
暴风哭泣后,脑海里久久回荡的,却是张国荣曾在歌里唱过的那句:
“一生际遇 乐与苦必须经过第一次。”
第一次生孩子前,妈妈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周婷,36岁,进入产房已经十多个小时了。
产房外,医生们一直在和她丈夫商量,是再试一段时间(顺产)还是直接转刨宫产。
对周婷本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在孩子出生前,妈妈们都希望能自然分娩,周婷也同样如此,躺在产床上她一直温柔的和肚子里的孩子说话:
“加油,贝贝,再不努力的话,我们就要去挨一刀了。”
肚子里的宝宝好像没听见妈妈的念叨,一直没有想出来的动静,情况更糟糕的是,周婷发烧了。
宝宝再不生出来,在宫腔里容易感染,最终她没有再坚持顺产。
被推进手术室时,周婷心里肯定是害怕的,就连弹幕上都是满满的:“要哭了”“我的天我不想生孩子了”“好害怕,我开始恐育了。”
可真的不想生这个孩子吗?
“人生的第一次见面,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看着刚刚出生的孩子,周婷笑得合不拢嘴,见宝宝的第一面,幸福都要溢出来了。
相比于周婷,27岁怀双胞胎的向爽情况就更复杂了,因为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她要先进行心脏手术,再生产。
上手术台的前一天,她一直在安慰丈夫:没事,我肯定没事的。
丈夫焦虑:医生说要把你绑起来,向爽:绑就绑,丈夫还在担心:他们要把你的头给固定住,向爽没说话笑了。
她在想什么,是要做母亲的期待已经压过害怕与不安了吧,她甚至在做梦的时候给两个孩子起了名字:春和、景明。
守在手术室外听到“母子平安”的消息时,丈夫眼泪就绷不住了,而经历了两场手术才看到两个孩子的向爽,千言万语都融进了一句:都好小啊。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往后余生,波澜不惊。
母子的第一次相见,妈妈们肯定都记得清,多奇妙啊,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和你血脉相连的可人,你会看着他/她从一丁点大小,渐渐长大成人。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从来到崭新的世界开始,所有“第一次”都会渐次来临。
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幼儿园,会撕心裂肺喊着“妈妈”疯狂的大哭:
习惯了“上学”这件事后,孩子们就不会再上演“生死离别”般的大戏了,背上小书包,淡定的和爸妈say goodbye。
“为什么这么坚强?”
“因为长大了。”小女孩回答。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然后经历着一切:
经历着第一次和打工的父母分离:
经历着第一次自己照顾自己:
经历着第一次对未来充满想象:
经历着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当兵:
也经历着第一次为人父母:
……
“第一次”总是这样猝不及防的到来,它充斥着未知、迷惘,或许会带来喜悦、悲伤。
我们不知道山的那头有什么,却又不得不马不停蹄的奔赴。
“我们的人生可能不再迷茫,但是会迷路。”
都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但其实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转折点”,尤其是在中国人公认的“人生大事”上:比如结婚、比如买房。
上海女孩佳梦结婚前,父母很忧心,因为她即将远嫁到新加坡。
在她出嫁前,妈妈恨不得把所有看家本事都传授给女婿。
先手把手的教给他几道女儿最爱吃的上海本帮菜:
再言语敲打敲打:
爸爸也是一样,把女婿拉过来传授过来人的经验(女婿在旁边疯狂做笔记):
有一种说法叫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其实对男人也是一样,为了这个“第一次婚姻、第二次投胎”你或许准备了很久很久,但谁也不知道婚后生活是怎么样的。
穿上纯白婚纱,捧着鲜花,将手从父亲的臂弯里交到另一个男人的手里,女孩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婚姻。
听闻爱情,十人九悲,仍有那么多人勇敢的想一起白头。
至于那些可能会有的变数,就交给未来。
相比于“婚姻”的不确定性,买房子这件事应该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毕竟这是大多数人的“刚需”。
第一次买房,需要反复比较、考量,房子的地理位置、朝向、内保温还是外保温、客厅有没有阳台、裸首付多少钱…
“房子就是生活。”
闫晶,27岁,研究生毕业后在某教育机构做英语老师,想在北京买房。
虽说是一个人来看房,但小姑娘挑起来一点都不含糊。
第一套朝北的有点阴不太满意,第二套格局过于方正看着就不开心、第三套离地铁有点远、出行不便…
第一次买房,闫晶的全部要求其实只有:一居室,每月贷款一万以内,房子朝南就可以了。
周末看完房后,回到五环出租屋的她还要在网上给学生辅导功课,以前工作的时候经常连八,八个小时八天不停的讲课没有时间吃饭,但一想到赚钱,她就很有动力。
一边工作着一边抽休息时间看着房,终于碰上一套喜欢的房子,然后她回了一趟老家,毕竟买房这件事还需要父母的帮助。
和男朋友的父母也商量后,两家老人都拿出了110万给小两口做首付,剩下的就贷款让他们自己承担了。
就这样,闫晶拿下了昌平区一个59平方米的房子,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窝。
对这座城市,她从此有了安全感。
有房子是什么感觉?
“会有踏实的感觉,安个家,就有后盾了。”
“是进可攻、退可守。”
“买套房,就像给人生穿上了一套盔甲,虽然穿上盔甲会很走得很慢,但穿上盔甲的人生有分量感,这比漂着强。”
买房子这样头等大事,已经成为我们的惯性目标,所以哪怕房贷背起来觉得沉也不能放下,甚至还要为之奋斗一生。
在合同上签下字的闫晶心里清楚的知道,未来她要一直更努力的工作,直到这套房子真正完全的属于她。
这是一种选择,是生活的过程,也是人生吧。
人生里的很多第一次,没有一鸣惊人,却给生活埋下了不同的伏笔,有的时候,你只能硬着头皮跨过去。
等翻过一座座“第一次”的山后再回头去看,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如果你一定要经历的话,“走下去”才是最好的和解。
12集的“第一次”,很多人是一口气看完的,“就像过完了长长的一生。”
当最后一期“告别”来临时,其实我们心里是拒绝的,虽然我们知道,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所有人都会踏上。
人生第一次正式的告别,往往藏在遗嘱中。在中华遗嘱库,目之所及的几乎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我要把我自己死后的事情,全部一桩一桩安顿好。”
老人们戴着老花镜,趴在桌子上认真的拿着笔一项项填写,像小学生摸索着写作业,也像是找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73岁的巢文臻也一样,他不但留好了遗嘱,还决定捐献遗体。
虽然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的老伴有太多不舍,但在突如其来的病症面前他还是立了遗嘱,写下:
“千般难舍千般舍,万事难甩万事甩。”
在中华遗嘱库里,留存着老人们的“情感录像”,坐在镜头前录下这样的“遗愿视频”时,他们更多的依然是不放心自己的孩子:
“孩子,当你看到这份遗嘱的时候,妈妈爸爸已经不在了,你以后要认认真真做人…”
“我们走了以后,你们要好好的生活,享受人生。”
“好好照顾身体,不要再熬夜了,你已经长大了。”
忍着不舍,但还是坦然告别。
过往种种皆为序章,那被无数个“第一次”串联起来的人生,终将走向第一次与世长辞。
从一声啼哭到一声长叹,我们人生还有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创业,第一次破产、第一次喜欢一个人、第一次被喜欢的人拒绝、第一次与父母告别、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妈妈” ……
太多太多第一次,有些你可能已经经历,有些可能还在未来等待着你,有些你已经忘记,有些你刻骨铭心,但无论是怎样,我们都要记得:
不要害怕,那是人生给我们布置的作业,也是我们继续生活的关键,走下去。
图片截自《人生第一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