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疫情期间哪些互联网企业成了最大赢家,英国《金融时报》给出了答案。
按疫情期间的市值涨幅来看,亚马逊市值增长超$4000亿,荣登第一宝座,且甩开第二好远;同时,FAANG大厂的实力依然强劲。
此次榜单上,还挤进了不少中国公司,“国产巨头”吸金能力杠杠的,甚至还踩下了Facebook 和 Google!
在这个榜单上,腾讯以930亿美元的增长拿到了第5。虽然比不过微软、苹果、特斯拉,以及“高高在上”的Amazon。但依然踩下了Facebook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足以证明腾讯已经具备了匹敌全球一线科技大厂的能力,而这次疫情给了鹅厂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根据腾讯发布的2020年Q1的财报,公司总营收同比增长26%,正是疫情带动了市值增长——由于限制出行,大家的社交需求极度扩大,微信MAU达12亿人。也就是说全国超一半人在用微信!完全碾压其他产品,如淘宝(6.57亿MAU)、新浪微博(5.5亿MAU)……
同样的,用户待在家中的时间越长,越需要通过游戏来消遣,腾讯在游戏领域也是火力全开!最终的财报数据看,3773亿元的营收里,游戏业务的贡献占比达到了30%,今年预计能达到35%或者更多!

靠着“重金并购”以及“合纵连横”的策略,腾讯拿下了“中国游戏的半壁江山”这块招牌。而这“半壁江山”带来的名誉和资源,让鹅厂无论是在手游上还是端游上,都能如鱼得水并且获得极高的营收。
除了最核心的社交平台和游戏业务以外,腾讯会议在疫情期间也取得了杰出成绩,成为中国最流行的视频会议应用之一。在国外也是一样,Slack、Zoom等等在线视频会议平台也趁此机会活了起来,而持续的WFH政策无疑会进一步推动数字化的加速。
前不久的“老干妈风波”也为腾讯飞速增长推波助澜了一把!虽然鹅厂在这次事件中处于理亏的一方,但是凭借其“出色”的公关能力,“憨鹅”形象又火了一把。隔壁大厂虽然纷纷嘲笑,但实际上也是艳羡不已。
榜单前20里已经没了阿里巴巴的踪影,而百度甚至连前100号都排不上。而凶猛的拼多多、美团和京东,也是吸金好手,市值蹭蹭上涨,实力和国外大厂有一拼了,互联网新巨头已诞生!
这也促成了“双11”、“618”等等消费活动层出不穷,巨头们在角力的同时,拼多多早已平步青云,市值也超过了1000亿元。根据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达6.28亿,超过了淘宝!
而且拼多多对国内互联网市场的人才竞争力很强,不为其他,就靠一个钱多任性。在加班、996制度普遍的国内大厂里,拼多多出了最高的“白菜价”让人心甘情愿地为其拧螺丝。
我们熟知的京东也是阿里的强力竞争对手之一,尤其是在家电、电脑硬件等方面相当有优势。而且与拼多多和阿里不同,京东拥有成熟的自营物流网络,因此在疫情期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连拼多多都对它有一定的依赖。京东物流的外部收入也占了总体的40%左右。
作为京东核心竞争力的京东物流,早已是京东未来的主要发展策略之一,在近日还与纵行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以5G+ZETA的技术模式打造全新智能物业市场。想必将来对AI、大数据一类的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
除此之外,京东还拥有亚洲最大的智能仓群,这让京东有了更多的发展资本。京东产业链之完整,是国内电商企业里最像巨头亚马逊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也能成为如亚马逊一般的存在。
作为国内认知度最高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以320亿美元的市值增长排名第22。疫情对阿里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提升——门店付费的减少与网络零售的增加刚好五五相抵,阿里也没有亚马逊龙头老大般的魄力,还不能碾压拼多多、京东等等对手。
当然这也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缩影:行业内大小企业厮杀激烈;年轻势力崛起,发展势头猛,威胁到了老牌巨头的地位;在各自领域里形成强势壁垒的公司更有赚钱能力,比如拼多多的下沉策略,比淘宝更先一步拿到市场。
倒不是说阿里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只不过现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国内正值改革换代的时候,字节、美团、滴滴等等“二线大厂”,有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或多或少地与BAT有所交集。所以老牌大厂才会在增长上有所落后,不过也只有这样,大厂们才会去考虑转型以及争夺市场和人才。
不过有意思的是,前20名里唯一一家食品企业居然是中国的贵州茅台,不禁有点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