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阳沿江堤段
在此值守的汉阳区江堤街
值班人员中
也有5对“父子兵”
13日,长江日报记者
来到他们的“阵地”上
亲眼见证了
这5对防汛“父子兵”的战斗
汉阳区江堤街潮江村5对“父子兵”携手守堤。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50岁的杨新军是汉阳区江堤街潮江社区的党员,他和26岁的儿子杨阳一起,生平第一次上堤值守。他们是被74岁的杨明元送上大堤的。
杨明元是原潮江村的退休村支书,1998年抗洪时,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明元带头上堤防汛。
7月6日,得知公司和社区在招募防汛人员,杨明元主动请缨要求上堤,但因为身体原因被劝回。
“一家人吃晚饭时,父亲在餐桌上要求我们报名。”杨新军告诉记者,当年没能和父亲一起上堤一直是他的遗憾。就在父亲开口前,他和儿子杨阳都已经不约而同报了名,“父亲听说我们都报名了,很高兴。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上堤,他要求我们要向别人虚心学习。”
74岁的杨明元(中)、50岁的杨新军(右)与26岁杨阳(左)。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杨新军、杨阳父子俩上堤后,跟着大家学习如何巡堤查险,虽然很辛苦,但都觉得很光荣。“我和父亲终于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们上堤后爷爷非常开心。”杨阳说。
杨新军笑言,每晚值守结束后回家总感觉有点“失落”:每晚回家,爸爸问的都是汛情和值守情况,很少问到自己和儿子累不累。“虽然他不能来大堤值守,但他的心永远在大堤上。”杨新军说,经过短短几天防汛,他深深感受到了这项工作责任重大,“不畏艰险,敢于担当,这也是我们家的传承。”
49岁的肖永东和29岁的肖青是一对亦师亦友的父子,在这次防汛中,父亲肖永东成了儿子的“徒弟”。
肖永东是一名搅拌车司机,也是一名有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7月6日,他请假后主动报名参战,第一次上堤值守。
儿子肖青也是一名党员,现在是公司综合办公室行政人员,虽然是一名“90后”,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防汛老兵。
肖青2010年入伍,2013年随部队在重庆参加防汛抢险,足足半个月没有和家里联系。“一直和孩子联系不上,我们猜测可能是防汛抢险去了,心里非常担心。”肖永东说。直到防汛抢险结束后,他们才重新恢复了联系。
7月6日,肖永东主动请假报名参与防汛,生平第一次上堤。“孩子这次肯定是要上堤的,我不想再在后面担心了,我要和儿子在一起战斗。”
“大堤如战场,阵地上只有战士,没有时间考虑亲情。”作为班组里年龄最小的成员,肖青却成了父亲的“教官”,他给父亲这样的“新手”传授巡查经验和注意事项,“巡查时人员间距多少米,每一步迈多远都严格按照要求来。”虽然身边大多是长辈,肖青却并没有放松要求,在他看来,堤上的所有人都是战友,要求必须严格。
57岁的邓忠收和35岁的肖胜是一对最特殊的“父子兵”,他们是翁婿关系。邓忠收有2个女儿,肖胜是小女婿。这也是翁婿第二次联手守堤。
邓忠收是一名有3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参加了多次防汛工作,经验丰富。同为党员的肖胜则是公司的董事。
2016年汛期,翁婿俩报名参战,联手上堤值守。当时肖胜是首次上堤,经验欠缺,邓忠收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带着他巡堤、守堤。
今年7月6日,翁婿俩又分别报名参战。因为排班原因,两人分别在不同的班组,白班夜班错开,难得碰上。“上堤8天,我们总共只碰见了3次。”邓忠收告诉记者,上堤当天、9日交班时和12日的夜班,寥寥几次碰面的时间两人都记得清清楚楚。“碰面时间很短,我们抓紧一切时间谈论水情,相互提醒巡堤安全,交流工作技巧,没有时间聊家里的事。”肖胜说,人在堤上,大家就是战友了,大家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确保堤防平安。
“12日晚,我和父亲第一次组队巡堤,我们很自豪!”虽然一夜未睡,34岁的汪巍仍然非常兴奋,他是共产党员,目前在一家企业工作。56岁的父亲汪正右是社区居民,曾经参加过“98抗洪”。
1998年,汪正右在家养鱼,接到命令后毅然上了大堤抢险,因为水情太大,一夜之间60亩鱼塘被淹,“直接损失10多万元,但我们一家人不后悔”。
因为有了体验,父子俩对防汛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更加深刻,今年都第一时间报名参战。汪正右6日就上了堤,而汪巍则被安排在11日上堤增援,这也是他第一次上堤。父子俩到目前才做了3天“战友”,第一次一起组队巡堤。夜班巡查时,父子俩互相提醒、互相保护,携手圆满完成了这对父子诸多人生的“第一次”。“父亲在巡堤时非常专业,也非常敬业,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汪巍说。
“通过这次巡堤,我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动,他是我的榜样。”30岁的汪佳琦告诉记者,父亲汪正惠曾参加过“98抗洪”,当时汪佳琦只有8岁。“以前不太理解父亲怎么可以几十天不回家,现在我明白了他当时为何这样做,能够和他一起战斗感到很高兴。”
51岁的汪正惠在得知需要防汛人员时,第一时间报名上堤,“我参加过多次防汛,经验丰富”。而就在同时,在沌口上班的汪佳琦也第一时间报了名,“回家一聊才知道都入选了值守名单”。
按照安排,汪佳琦值夜班,父亲值白班。“每次出门上堤,3岁的女儿都要问‘爸爸去哪里’。”汪佳琦说,自己的回答都是“乖乖睡一觉,醒了就会看到爸爸了”。“自己为人父,这个时候真的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的伟大和牺牲精神,为了守卫家园,我们都愿意做出任何牺牲。”

“敢啃硬骨头,勇于牺牲,这是我们从村到后来的社区的一贯传统。” 武汉潮江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武汉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潮江村和后来成立的社区、村集团就开始在这一段江堤值守,“每逢汛期,所有党员带头,人人争先报名参战,数十年来确保了家园平安。”
在武汉
有许多代代传承的防汛“父子兵”
默默坚守防汛一线保卫家园
请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