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凉;凭什么城改安置小区就必须脏乱差?

1


当老陈来到期盼已久的安置小区的时候,心就凉了半截。

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景观设置统统让人心寒。更严重的是那栋3梯12户的“筒子楼”,南北通透是不可能的,狭窄的楼道预示着稍大一些的沙发都进不去。

收房第一天,老陈就看到很多乡亲拉起了横幅,号召村民拒绝收房,理由除了环境差、户型与规划不符外,还有正式水电未接通,临水临电的问题。

时值盛夏,正是空调使用高峰期。事实证明,临时电并非开发商宣传的那样耐用,无奈之下,陈家村安置小区只能根据日期,创造性的实施单双号限电政策。

此外,由于未接通市政供热管道,再加上散煤禁令、电压无法保障,陈家村村民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寒冬。很多家庭选择放弃崭新的安置房,选择在外租住。


2

陈家村安置小区如此之差,完全超出了老陈的意料。

陈家村位于当地城南,由于城市化进行快速推进,陈家村周边早已成为辐射区域的经济开发特区。

六年前,陈家村被列为旧城改造项目之一。彼时,当地宣传,要通过有形改造和无形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彻底改变陈家村脏乱差的面貌,让陈家村村民住上现代化小区。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承诺,“至少保障村民生活水平不会下降”。

当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招标,与本地一家较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陈旧城改造事项。

客观讲,陈家村周边一线品牌商品房项目林立,均价已达到四万以上,高于本市楼市均价40%以上,妥妥的CBD。

所以,陈家村有理由成为令人羡慕的安置项目,陈家村村民原本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3


但激进的拿地策略和市场的变数让开发商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陈家村城改安置小区停工长达两年,直接影响了村民回迁日期。

由于没钱,开发商也无法及时兑现早已承诺的过渡安置费,这引发了村民数次集体上访事件。

问题多多,村民大多认为是钱的问题,也有人觉得是更为深层次且无法说明的问题,总之陈家村安置小区最终呈现的方式是令人失望的。

直接影响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品质较低,村民们原本期望值被现实击得粉碎。小区在取得房产证的情况下,依旧只能卖到不到两万的价格。

横向比较,拆迁前,陈家村村民依托经济特区优势,平均每户每月可以取得约8万余元的房租收入。在拆迁之后,受限于客观条件,据统计,平均每户房租收入(依旧是主要收入来源)下降了40%左右。


4

除了房子本身问题,物业也是困扰陈家村安置小区的一大问题。

从老陈拿到钥匙到现在不到两年时间,小区已经换了6个物业公司。

别误会,不是物业公司不想赚钱,而是物业公司根本收不到物业费。

“我们其它项目物业费收取率基本在90%以上,但是这个小区收取率还不到三成。”物业公司向当地诉苦。

但作为业主,陈家村安置小区村民认为物业服务意识差、小区卫生问题突出,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房屋质量和小区配置的投诉。当然,严格来讲这些与物业公司关系不大。

据实地查看,陈家村安置小区虽然配有地下停车位,实行人车分离,但由于疏于管理(根本管不了)的原因,地下停车库空空如也,禁止停放车辆的小区院子里则停满了车。因为通过业主们的“斗争”,地上不用缴费。

鉴于这些原因,物业公司最终会选择放弃管理,失于管理的小区环境更差,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5


客观讲,除了小区和物业本身的问题,业主也有一定责任。

很多村民习惯于原城中村的居住习惯,例如随意丢放垃圾、大声喧哗、占用公共区域、不缴纳物业费等等。

这也是很多地方和开发商吐槽安置小区村民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他们有的认为安置小区的脏乱差的主因是这些村民。

这看起来是城中村安置小区的通病,但经过与管理较好、小区品质较高的安置小区相比,可以发现这些看法对于被征地村民不太公平。

如上文所述,低于预期、甚至私自改动规划的安置小区本身就无法令村民信服,再加上逾期交付和不足额发放过度安置费,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和开发商失信。

再加上忽略必要的交付条件,完成任务式的强硬交房,只会愈发激化村民与地方的矛盾。

城改安置小区脏乱差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安置小区自身的品质问题,还有地方和开发商与村民交流过程中是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在村民激烈诉求安置小区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考虑以上因素,而是简单将村民定义为“惹事分子”,这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人民公仆。

只有在源头上,将安置小区品质放在首位,以同理心推动城改安置工作,进而加以专业化的小区物业管理,相信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城改安置小区会成为楼市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