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里的皇帝,是北宋第四位皇帝。这个皇帝身上有很多的传奇故事,一向为野史所乐道。比如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电视剧《清平乐》第一集就是仁宗皇帝在怀疑自己的身份,这怀疑的起源,当然也是来自于这个民间故事。以前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直接搬上了狸猫换太子的戏份,因为宋仁宗是真宗皇帝第六子,所以那个被换掉的孩子干脆叫"六子",也算煞费苦心了。
但实际上,看一个皇帝,一般看庙号和谥号,就可以知道大体评价了。隋以前,谥号是盖棺定论,隋以后,庙号就很重要。古人的称呼方式本就复杂,皇上或皇后的称呼也有特定的方式,但不外乎有这几种——
谥号,比如汉武帝
庙号,比如唐太宗
徽号,比如慈禧
年号,比如雍正。
还有尊号,但不常用。谥号前加姓氏的,只能称呼称,如岳武穆(岳飞);不能称呼君。君的称呼方式,是谥号或庙号前加朝代名,如唐明皇(谥号)、宋太祖(庙号)。姓氏加在谥号之前的君主,唯有武则天一个。这个很难说,武则天本就是千古一人,难以评说的。

王凯在《清平乐》中饰演的仁宗皇帝赵祯
宋仁宗的庙号就是"仁",这很能说明问题。庙号和谥号绝不是瞎给的,直接代表一种认定,比隋世祖(庙号),也就是杨广,他死后,隋恭帝杨侗给他的谥号为"明皇帝",庙号是"庙号"。唐高祖李渊给杨广的谥号为"炀皇帝"(史称隋炀帝),这当然有唐的态度在里面,很有用意。炀的意思就是好内远礼,也就是爱女人不守礼;或去礼远众,就是抛弃民众,胡作非为;或逆天虐民。只有超级大坏蛋才是这样的孤家寡人。
按照这个逻辑,能跟隋炀帝相提并论的昏君,也就夏桀和殷纣。史上称为"炀帝",就两个人,一个是隋炀帝,一个是当年隋炀帝给陈后主陈叔宝的谥号,也是"炀帝"。
宋仁宗画像,很有宽仁气象
宋神宗,庙号"神宗",就是和王安石一起变法的那位皇帝。"神",就是有点摸不透,你很难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中国历史上,庙号称为"神宗",就两个人,一个是宋神宗赵顼,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二十多年不上朝,别人根本不知道他的想法,这才叫"神宗"嘛。有点神神叨叨的味道。
宋仁宗确实很"仁"。《宋史》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人君,止于仁'。也就是这个皇帝性情很宽厚,这是文人臣子们特别喜欢的,实际上"仁"并非就是非常好。
因为皇帝太仁,往往不能决断大事,有点优柔寡断,尤其是宋这种处在少数民族势力包围的朝代。有很多事情必须有大毅力决断。对内宽仁恭俭固然好,对外如此,日子就难过了。何况作为最高管理者,太过宽仁,往往纵奸,纲纪废弛。很多人以此诟病,王夫之就认为宋仁宗"无定志",喜欢朝令夕改,他的两府大臣,三十年换了四十多人,也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不满一年,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近代学者蔡东藩就直接说宋仁宗 "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就是一味柔,国家没刚气。

北宋处在“包围”之中
但宋仁宗的仁似乎是天生的,绝不是作秀或者假装的。
治理国家是个刚柔并济的事情,一旦走"柔"的路线,就总有一些不得已处。柔,是一个守势。所以宋仁宗很少"奋发",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清平乐》中演绎他跟诸多女子之间的儿女情长,倒也不是捕风捉影。
其实他自己也蛮难的。
很多人以为言官是可以直接跟皇帝直言进谏的,其实在宋不是这样的。宋太祖赵匡胤对官员制度做了很多调整,历朝历代都有监察官员,台官就是监察官员,由于监察机关叫御史台,也叫宪台,所以御史叫台官。同样,由于言谏机关叫谏垣,所以言谏官员叫垣官。合起来,就叫台垣。
但是在唐代,台和垣在唐代是有分工的;垣官劝谏皇帝;台官监察官员。一个管皇帝,一个管官员,也许是管皇帝皇帝未必听从管教,臣子只好头撞柱子死谏。宋太祖是不满意这个制度的,他把这两个却合为一体,让台管和垣官来制约宰相,统统用来对付官员。不准再管皇帝了,言谏监察官员如果上任百日无所弹幼,就要撤职,还要罚款。
话虽这样说,但宋的皇帝很多都能接受臣子意见的,而且不杀文官,文官就非常敢怼,反正不会杀头。包括宋太祖自己,也被弄得很头疼。
他那个好得跟哥们一样的臣子赵普有一次举荐一个人任某职,报告打上去,赵匡胤不批。打回去。第二天,赵普又交了同一份报告上去,又不批。赵普也是个倔种,第三天,照旧。
赵匡胤忍无可忍,直接撕碎了扔地上。赵普面不改色的捡起来,过几天把碎片粘好了再交上去。赵匡英只好没脾气了。
还有一次两人顶起牛了,太祖说,我就不批,你能把老子咋样?赵普说:有罪罚有功赏,古往今来都这样,何况刑罚奖赏都是天下的,不是您老人家一个人的,怎么能以个人好恶决定褒贬升迁呢?赵匡胤大怒,站起来就走。赵普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的跟着走。太祖进宫,赵普站在宫门口,死活不走。赵匡胤只好派人传出话来说:朕准了,照宰相的意思办。(这两件事均见《宋史·赵普传》)
宋仁宗赵祯绝对知道这两件事,而且认为是很好的示范。加上他"仁"呀,也有这种好玩的与臣子相处的时刻。他的"文曲星"包拯,就非常能直言进谏。
这个进谏可不是随意说说而已,包拯说起来,因为脸黑,用不到"脸红脖子粗"的形容,但是非常激动,唾沫星子都飞溅到赵祯脸上,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包拯说:"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不能做三司使。"
(按:三司使在宋权力非常大,即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地位比执政略低,权力却不小,号称计相,因为管着财政。)
赵祯说:"那让他当节度使。"
包拯说:"不行!我们都不同意。"说着指指身旁他带来的七个言官。
赵祯有点不高兴,说:"节度使这么一个粗官,你们也计较,让他当又怎么了?"
包拯的队友唐介毫不客气地说:"陛下慎言,太祖、太宗可都是当过节度使,这怕不是粗官吧。"
一句话就把赵祯噎得无话可说,只好作罢。
但是心情郁闷啊,因为这个官是温成皇后跟他要的,赵祯耳根子软,就答应了,现在没办成,就在宫中抱怨张氏:"你就知道要宣徽使,你不知道御史是包拯吗?"

苏辙在科考的时候,直言自己道听途说,说皇帝宫中美女不计其数,终日歌舞不断,不关心老百姓,不跟大臣们共商国是。
这本来就是道听途说的,臣子们听了都不服气,说苏辙诽谤,宋仁宗说,我要的就是敢说话的,一个小官可以说这样的话,应当奖励。
他自己吃饭,饭里的沙子硌了牙,还叮嘱宫女别自己说出去,因为说出去宫女要受罪。
宋仁宗更像个普通的老好人。经常两面受气。连他的谏臣蔡襄都说他"宽仁少断",做事下不了决心。庆历改革的时候,蔡襄就毫不客气对他说:"任用谏官不难,听谏官的话也不难,听谏官的话不难,那么用谏官就也用对了、听了要执行呀,陛下你要考虑清楚这其中的关窍,不能让人家说你做表面功夫,只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但宋仁宗虽然进取不足,守成有余。在他的时代,兵革不兴,百姓安乐,这份本事也是很为历代帝王臣子所敬重的。
人家说他好儿女情长,其实未必。如果从数量方面论,宋仁宗的皇后和宾妃,能有记载的也就 15 人,比其他的皇帝差远了。而且基本能做到雨露均沾,恰好 16 个儿女。即便是已故的女人,他也会顾及,曹皇后尚在世的时候,他就敢追册张贵妃为后,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逾礼,旷古未闻,台官谏官齐声反对,他干脆躲着不见,辍朝七日,京师"禁乐一月"。(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六》)似乎也没人说他什么。


《清平乐》中王楚然饰演的张贵妃,就是温成皇后,她的皇后是死后追册,仁宗皇帝很喜欢她

宋仁宗是一个很浪漫的皇帝。据《水浒传叙》的考据,小说的兴起,就是从宋仁宗开始的,因为当时天下太平,边衅未动,宋仁宗垂衣而治,当然要玩,便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从此之后说书的方式,遍于朝野。
宋仁宗做皇帝的诀窍就是,什么都不做,用能人去做。《水浒传》里说他出生是大哭不止,太白金星在他耳边说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他便不哭了。
这虽然是传说,但很能说明宋仁宗会用人。评论家周正夫说得最有意思,"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北窗炙輠录》)
也就是他啥都不会干,只会做皇帝。是很高的评价了。
宋仁宗的仁,前文说过,是出于天性的,似乎有一种“仁趣”,只要天下有灾祸,他简直在宫中急得转圈,连鞋子都不穿(跣立殿下)。王安石说宋真宗就很谦仁,仁宗皇帝这份"仁",大概也是遗传他父亲真宗皇帝了。

宋真宗赵恒是仁宗皇帝的父亲,宋第三位皇帝。庙号为"真宗",可见有点近仙近贞(按:古字真同贞,道家修真境界叫真如。)。
这个皇帝非常好玩。论有意思的皇帝,他是北宋第一。他跟三很有缘,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大宋朝第三位皇帝。


宋真宗做事非常别致。他爱改名字,原来他叫赵德昌,后来又改成赵元休、赵元侃,当了太子又改成赵恒。这也难怪,皇家人,别说改名,改姓、赐姓给人都很容易,他们又不像老百姓办户口,一大堆手续,动不动还要证明自己是自己。典型的皇二代,当官当然不是难事,他还当过跟大宋朝包龙图包拯一样的官——开封府尹!
当了皇帝后,他意气奋发的反腐。还写文章,字也写得不错,大笔一挥,留下了一句名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除了国家战争跟用人不太行之外——"澶渊之盟"就是他做的。他干了很几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都影响深远。
比如,他进行了中华帝国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最后一次,也就是说,他没做到空前,但是做到绝后了。在这最后一次封禅中,他确定了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他说,玉皇大帝是天廷最高的神。于是,玉皇大帝就成了天廷最高的神了,几百年后,孙悟空都拿玉皇大帝没办法。玉皇大帝真是哭笑不得,他都不知道他的位置是一位赵姓凡人给他的。
他不知道怎么发现了赵家的远祖叫赵玄朗,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个方位神,有一个就变成了真武。导致后来有真武大帝,连《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创一套武功都要叫"真武七截阵"。
这些都属于娱乐头条。
他也上官方头条,大宋朝的官方也得捧他。有一段时间,他的年号叫"景德"。当时的江西省有一个地方,产瓷器,瓷器的底上印着"景德年制"的字样。索性,这个镇就叫景德镇了。


禅师释道原也很知趣,他在景德年间撰写完成了一部禅宗史,书名被定为《景德传灯录》。
这两件事情风牛马不相及。一个关乎瓷器,一个关乎禅。但是就这么两件事情,却影响深远。
主要是因为茶。
虽然那时候有很多人在喝茶,唐代就很多人喝茶了。但是,只有宋代,有了"茶禅一味"的观念。克勤禅师还写了这么四个大字,最后被一个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荣西高僧带回东瀛,现在还放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也就是说,咱们现在喝茶,包括方式在内,都是宋真宗的功劳。
首先是瓷器,然后禅。悟禅怎么悟呢,喝着茶悟,喝茶用什么,当然景德镇的瓷器啊。然后就一大堆喝茶的方式方法被定了下来。茶成了传统饮料。有趣的是,很多贵族做事很霸道,就是好的东西老百姓不能用,下贱之人怎么能用这么高级的方式享受尊贵呢?这个历来如此。
茶,却是个例外——但是据说,茶叶传入西方各国时候,只有贵族才吃,他们是吃茶叶,呵呵。
茶,谁都能喝。唐代人喝茶,还要放米啊奶啊盐啊葱啊香料啊,跟燕麦片一样。但是,宋真宗之后,茶里放"禅",而且用的是景德镇的瓷器,茶的味道就深远了。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杯中,几片碧绿的茶叶,碧若湖水,再加两瓣花,灿若朝霞,映着那瓷杯的凝如羊脂。茶香飘逸,汤花轻溅,水雾朦胧。于澄明浑然、细洁莹润中慢慢想那东瀛大和尚的漫漫古道路!
绝了!
这都是宋真宗“玩”出来的文化影响。
注:北宋的两府,指的政府和枢府,合起来叫“二府”。管行政的叫政府,宋代政府在名义上也跟唐代一样,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组成。但门下、尚书两省形同虚设,只有中书省在宫中,政事堂也设在中书省,因此叫中堂。后世把相当于宰相的人叫作中堂,来历就在这里。掌握军政权的是枢密院,也叫枢府、西府。枢密院的长官叫枢密使,(看过《水浒传》就知道,童贯就是这个官)副长官叫枢密副使。枢密使正二品,地位与参知政事相同,而且也是执政,因此又叫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