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家之祸,至亲之乱之司马炎搞封建

中国古代治国,多数是经验治国,所以史很重要,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鉴的就是前朝兴亡的经验。有“鉴”的好的,也有“鉴”得不好的。西晋,就“鉴”出了毛病,

从王朝建立之初,在制度上就种下了祸根,而且是晋武帝司马炎亲手种下的。

当然他的初心是希望长治久安,功业万世。

司马炎主要是以经验治国立国,以曹魏政权为前车之鉴,从制度上着手改革,一反从秦汉以来的郡县集中制,而是回到了孔子所希望的那个西周封建制。

多数人的印象是,中国不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么,怎么还有这种说法。没错,这中间区别很大。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01.曹魏的前车之鉴,西晋的改弦更张,内乱之根

我们从三个问题,来看西周封建与郡县制的区别,以及司马炎的治国制度架构。

第一个问题是,周为什么亡了,春秋战国怎么就被秦统一了,其间区别是什么?

简单说,西周封建是封和建的,过程,封,是分封诸侯,按照等级将功臣、子侄、盟友、降人,比如武王伐纣之后的姜子牙(功臣,封齐)、鲁国(子侄,周公的长子)、楚国(盟友,武王伐纣的跟随者之一)、殷(降人,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

这是封的动作,封主要是划定诸侯国的界限。挖沟种树,以作疆界。

这个动作结束之后,就是建,建国、建邦。指定国君,子孙继承。

两步之后,完成封建。当然,诸侯还可以再封建,从而出现家(大夫)。

西周封建最重要的特点是,政令不统一。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大家承认尊奉即可。至于诸侯国的本国经济、军事等,都是自主发展,周天子不会干涉。周天子的政令只能完全施行于自己的王国境内。同样,诸侯国和大夫的家之间,也是如此关系。

结果只有一个,诸侯越来越强大,兵强马壮,周天子管不了。从而有春秋争霸以及战国逐鹿。

一统天下的秦,不施行这个制度,他们是郡县制度。秦王室组织人才,组成中央政府,各地区一律以郡县划分。

这个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政令统一。

秦的中央一旦颁发政令,全国一体遵行,所以才能也才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如果不统一,就会出现差异,比如战国文字本来就各有特点,虽然都是汉字,秦的政令下达下去,其他地区会有理解误差,甚至根本不懂。所以,统一文字,才更合适。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第二个问题是,既然如此,秦和汉,是封建社会么?

不是。至少不是西周封建。秦是统一的郡县制。汉建国初期,因为当时的特殊形式,汉高祖刘邦选择的是部分封建,因为有实力的集团太多了,只能分封诸侯。但大部分是郡县制。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基本上就一直在外面征战,因为异姓王造反,同姓王也不可靠。

因为这种封出去的诸侯,实际上可以自行发展。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最猛,因为他的国土内,豫章郡产铜于是他造钱、造兵器,势力发展很快。汉孝文帝、孝景帝,基本上就是为这个事情头疼,最后到汉武帝,花了近百年的时间,终于摆平。

汉代也没了封建。

第三个问题,晋武帝司马炎借鉴的是谁?

借鉴的主要是曹魏政权。

这是传统。实际上曹魏政权也是借鉴,主要是借鉴之前的经验。比如,东汉为何灭亡?

直接原因是曹丕上位,逼迫汉帝禅位。

那么就要问,曹丕为何有如此实力?因为他爸曹操打好了基础。曹操是一步一步,做到魏王,他这个魏王,是有实权,有领地的魏王。控制着兵权、经济命脉。于是曹操越来越强,汉越来越弱,曹丕上位,摧枯拉朽。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曹丕做了皇帝,自然要防着有人走这个路子。于是,绝不封王封侯,准确的说,王侯的名衔可以给,但是绝不给实权。这叫“虚封”,只有王爵,没有“王土”和“王臣”。当然,那些王也就没有兵权和经济支撑,要想模仿曹操以及曹丕的路子,不可能。

可惜,结果也不如人意,司马氏很快便取代了魏。

晋武帝司马炎自然要总结教训,他发现自己取代曹魏的时候,曹魏皇室竟然没帮手。原因很简单,曹魏封的王侯,没有兵权,虽然是“自己人”,可是有心无力呀。

这种前车覆辙,绝对不能重蹈,于是,晋武帝司马炎准备给自己人权力,关键时刻还是得靠皇族同姓。

怎么给?

好办,封建。给他们爵位(王侯)、权(国土和臣子),这样有名有权,大家一定会感激自己,关键时刻卖死力。

02.晋武帝司马炎的封建,割裂国土,分裂权力,不合时宜,一时考虑

司马炎称帝是在公元 265 年,这时候距离西周封建,已经千年以上,即便是距离春秋,也有六百多年了,距汉武帝完全郡县制,也有三四百年了。然而,晋武帝一朝登基,便来改革。

就在这一年,他一口气封了 27 个王。

这可不像曹魏封王那样,是真正的封。实封,所封王国,军事、政治、经济,都是独立的。

当然了,都是司马氏的子侄。从他爷爷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

等级为:大中小三国。

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这些有实权的王们,在朝中担当重任,掌控权力。

至于其他外姓的人,虽然名位尊崇,大部分无实权,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依然有,但除了司徒还拥有掌管州郡中正对士人乡品的品第职权外,其他的都是头衔。

异姓的士族,封公、封侯,有封国、办公机构,并且有军队。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

当然,这是晋武帝认为可靠的人,才会封。

然后司马炎很放心,准备“无为而治”。

但可惜,晋武帝去世之后,很快就发生了诸侯王作乱,史称“八王之乱”。西晋江山动荡 16 年,骨肉相残,民不聊生。这无论如何与司马炎的初心是完全相反的。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03.晋武帝的选择,弊端大于得利,经验治国的局限

苏辙评价晋武帝非常到位——

“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苟安而无远虑。”(苏辙《栾城集·卷五十》)

也就是说,晋武帝这个人,没有忧患之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啥都没有。

唐太宗李世民说得也很到位——

“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

李世民是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的皇帝,眼光很长远,他说晋武帝,眼光太短,想得很美,看见当时的安定繁荣,以为就可以永远如此。而且“建立非所,委寄失才”,也就是不合时宜,一腔心愿,全用错了地方和时间。

其实司马炎是考虑过诸侯国太过强大,所以不放他们回封国。但不回封国,就得在朝任职。而且可以出任一地都督。晋武帝末年,放的更宽,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

这些诸侯王,一利用身份和权力,拉拢势力,壮大自己。从而使晋皇权的权力分散,尤其军事、经济实力都被分割。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基础,反正诸侯国背后有军事支持。

更巧的是,继位者晋惠帝司马衷,一来太小,二来性子本就懦弱,史书中竟然说当时人称为“白痴”,因为太老实了。于是权力在皇后贾南风手中。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臣子说百姓没有吃的,晋惠帝说:为啥不吃肉?

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

于是,她开始兴风作浪,宗室、外戚、士族之间矛盾加剧。最终八个同姓王彻底举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到公元 299 年,西晋国内彻底乱了,诸侯王之间杀来杀去,鲜卑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入侵,甚至打到了长安。

报告,司马炎搞封建

《晋书》说,这是史上最惨的国家之祸,至亲之乱,因为内乱外患都达到了极点,而且,内乱主要是骨肉相残——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而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是晋武帝当初选择的不合时宜的制度。贾南风只是导火索而已。晋武帝的初心,是以同姓诸侯王抗衡士族势力,这是主要防西晋代曹魏的弊端,借鉴的是曹魏灭亡的历史经验,就像宋太祖黄袍加身,就要防止武人,控制兵权一样。从而选择了西周封建的制度。

但他并没仔细总结长远的经验,虽然想到了西周封建之所以变成春秋战国的原因是诸侯势力过大。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选择这种制度必然导致的以上所述的那些问题。

看来经验也未必靠得住,尤其是不深思熟虑长远打算的利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