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家姓之杜氏望族,多出豫北

杜氏望族,多出豫北

古来酒祖称杜康,作诗只说杜草堂。举世无人传得方,奄有二杜惟一杨。

酒中祖宗,乃是杜康。杜草堂,是诗圣杜甫,后来还有杜牧,也是大诗人。诗人多爱酒,爱酒便称杜康,曹操问何以解忧?答案是唯有杜康。有趣的是,从酒祖到诗宗,都跟一个“杜”字有关。

泱泱中华,杜姓绵延,人数颇众。而少有人知者,杜本是一棵神树,名曰杜梨,本为氏族之图腾。楚国有国君曰熊艰,称“楚杜敖”,“杜”,竟也化出一氏来。春秋有官曰“杜蒯”,掌管膳食,此职后裔,也称杜氏。其后有杜康,出今河南汝阳,造酒于伊阳杜水,因为造酒,也造出一个杜来。神农氏之后、帝尧之后,也分出一个杜来。周成王灭唐,迁唐公于杜,遂称唐杜氏。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

史上杜姓多望族,多处豫北。

中国历史上杜姓最大望郡为京兆郡。京兆郡乃故两汉京兆尹辖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合称”关中三辅“或者”关中三秦“。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杜延年,为此始祖。杜延年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少子,其祖籍本事河南南阳,南阳在西汉之时,称“南阳杜衍”。杜延年名叫“延年”,当真是子孙绵延,其位居九卿十余年,宗族脉络绵延。其后代子孙杜文、杜瑶,奠基京兆,后来几百年,便形成很多分支,而且在各地皆成望族。

这些望族,大多处于豫北平原。

杜氏望族,多出豫北

襄阳杜氏望族,本出魏晋时杜预。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时誉为“杜武库”,他是西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也是明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很了不起。其子杜尹,为西晋当阳侯,做过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太守,其族迁河南,延之襄阳。

杜尹名气不大,但他的后代名气巨大。唐杜牧,便是杜尹之后。

其次是安阳一带,古称洹水,也是一支杜兴望族。这是曹魏时戴侯杜畿之后。戴侯是杜延年的后代,是个神断,与曹操谋臣荀彧交好,六十二岁时不慎落水淹死,魏文帝曹丕为之涕泣。杜畿“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他的后妈对她是很不好的,但他是个孝子,可算是难得。他在河东郡做了十六年太守,政绩“常为天下最”,年年政绩第一,很有本事。他的小儿子杜宽,在晋时居豫北安阳,成一望族。

襄阳杜氏的始祖杜预,就是戴侯杜畿的孙子。

豫北濮阳的杜姓望族,本出杜赫。杜赫这人物名气不响,因为只在《战国策》中见过他,事迹不详,但能在《战国策》出现的人物,多半有点口才。其后世居濮阳。濮阳在河南东北部,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这本是“颛顼遗都”、“帝舜故里”,帝裔所传之杜氏,便在此处。

后世杜姓,多与这几之支豫北望族有关。因为战乱或迁来,或分散。遍及世界。

隋唐时,杜姓望族却在长安杜曲,因为自宰相杜如晦起,杜淹、杜黄裳、杜佑等族均在此地。但这一杜姓望族在后世多散布南方,浙江、福建均有。万历年间,这一支杜姓又传向台湾,散布于东南亚,越南、柬埔寨、印度都有。

杜氏有名郡望,大概有五个——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汉阳郡、南阳郡。

京兆郡在陕西,其余四个都是以豫北平原作为中心发散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历代以来,杜氏名人所在多有,堪有贡献的,据说有 282 位。而且,杜氏中只出文学、艺术家和医生。搞文学的,不用说,杜少陵千古无人能望其项背,杜牧诗文,名冠千秋。这是周成王灭唐时大概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