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华清感旧,道不尽杨贵妃之怨

一首诗,道尽杨贵妃之怨
笔记小说里说,杨贵妃魂归马嵬坡之后,留下了一只鞋子,被当地人捡了来,还拿到街上摆地摊,以帘子围着,书名贵妃之遗履,想要仔细观看者,付几文钱便可以观看。

这或许只是文人感念,百姓俗传。但后世诗人,于此发叹者颇多,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

另外有一首诗,《华清感旧》

尘到朝元边使急,千官夜发六龙回。

辇前月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灰。

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

有时云外闻天乐,知是先皇沐浴来。

一首诗,道尽杨贵妃之怨
这首诗,前四句写的只有一个字——
华清,自然是华清池了。华清池中名人是杨贵妃。诗人所感的旧,是关于贵妃娘娘的。

但奇怪的是,这个诗人说感旧,说的就是旧。

旧有什么好说的?

那不一定,我们的旧事往事,没啥可说,杨玉环的旧事——往事,随便一桩桩一件件,都够说三天三夜,华清池洗澡事件天下闻名。

华清池是杨贵妃昔日荣华富贵、享尽人间清福之地。但诗人到了此地之后,想起的全是悲伤。

总结起来,只有一句——“千官夜发六龙回”。

这说的是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仓皇出逃。夜离长安。当然,杨贵妃也在其中。

导致这个事件的是——“边使急”。

信使急急送来的消息,令人惊慌。“边使急”,有多急?“尘到朝元”,就是这么严重,铁蹄溅起的尘土已经遮天蔽日。以至于皇帝夜奔,带着心爱的女人,“月照罗衫”、“风吹蜡烛”,惊慌飘摇中,趁着冷冷月色,逃离了长安,当然,也远离了华清池。

衮衣之上,尽是悔泪,离泪,月色都遮不住。

王建的意思,便是要把这种恓惶惨状写到极致,让人看着心惊为鉴。

而后千百年来,什么天子名臣,心痛惜者有几人?

世人心中所悼念、所为之叹息悲痛者,也只有公主、贵妃了。

因为她们,与这一切无关。但她们却要承受这些结果。

怨不怨?

怨!

但她们心中所想如何?

恐怕不是怨。

她们想的是爱——

有时云外闻天乐,知是先皇沐浴来。

所以,写“天乐来”,恍惚中,仿佛“先皇沐浴来”,她们心中,念之系之的,不是甚么军国大事、皇权相位,只是那点情。

换句话说,她们这种情,跟甚么军国大事有半毛钱关系吗?

没有!

但那么多人说是贵妃之流女辈误国,以至于杨贵妃得马嵬坡以命正罪。

其实呢,跟她有多少关系呢?

怕是很少了。

一首诗,道尽杨贵妃之怨
王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可能名气不是很大,但这首诗很不错。他当过前前后后当过一些官,乐府诗写得很好。而且他的经历比较丰富,虽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但从中原到边塞,他都经历过。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他都写,但因为经历,偶尔有些消极颓废。

但他的诗句很有意思,有些非常浅白,比白居易还浅白,比如——“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江南三台》)。而且,他写过一些唐代宫禁之中的事情,连史书、笔记小说等都没那些内容。

其实这人,很有本事,白居易曾说他:“诗人之作丽以则,建(王建)为文近矣。故其所著章句,往往在人口中,求之辈流,亦不易得。”

意思是,王建在这一代诗人中,人才难得。所以白居易说不能让他当个小官(帑藏之吏,非尔官也),这种“翱翔书府,吟咏秘阁”的人,应当当更大的官。

以这首诗的见地和功底来说,王建当得起这个赞美。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