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且将薪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秋深,周末,去参加六尺巷秋季采风活动,心中轻喜。早晨,初日将升未升,空气中流荡着浓浓的清寒,有初冬的模样。一辆旅游客车载着我们去赴一场清秋的盛会。相见有欢,重回有酒。六尺巷的人文气息,如墨香流转,如清酒醉怀,让我一路迢迢而来。寻梦,访踪。深巷里的杏花开落在了何处,丁香般的女孩又去了哪里!流年不惊,岁月清峻。桐城,是我眷恋不舍的地方。我曾来过,以为是永远,毕业时才知不过只是三年的时光。却道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情感,唐时的李商隐因为深深懂,故而,触动追问流光人的深深肠。

桐城老年大学处,是枞阳、桐城文者集结地。场上已是热闹,见字如面的是似曾相识的熟知;或者,还是陌生的人擦肩,都只在己心。妖精,是别名,也是昵称。也许是她不拘于俗,成妖也是甘愿的罢了。成仙是修炼;成妖,也许是自嘲吧!其实都在人心。夷陵老祖,也是美善的。她是我们这两日游的组长,此时,她正忙着在人群中寻着第五组的成员。我是,江上渔火也……初识,却是已识。她穿着白色的厚衫,显眼;短发,很精干的样子;声音却是极为甜美。跟随着组长,再上车,前往旅程的第一站——镜主庙水库。

重回六尺巷:桐城采风记行

山还不深,水库就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位置。主庙水库,因庙得名。地方志载:是为唐时此方父母官张孚卿,在旱年求雨,雨水至,策马跃涧,不慎落水。人们感念其恩德,立主庙以缅怀,群山环抱之清流,则为主庙水库。如今,水库的水资源也是极为惠民,水能转电能,储备电量。大坝横亘,堤上长风自在。我站在坝上,享受水风间的宁静与祥和。极目而眺,山水相依。山是层叠而去,绵延天际。深秋的山色也极是斑斓。跌宕的色彩,斑驳着深秋的情深意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是刘禹锡眼底的秋,也是千百年后我遇到此刻的秋。我们相遇一场秋色,也得此一境象之中的心意相通。水库中水流清浅,泛着幽幽的波痕。这方水域还为小城的饮用水源。人言“饮水思源”,道是知感恩。同行桐城者如许,观之,顿也生敬畏感念之心。不若枞阳,浩浩江流,即是我们所思之源。

重回六尺巷:桐城采风记行

拜谒先贤,在桐城,父子宰相显赫一时,福泽后世。懿德流芳,是后人给予他们的赞誉。以德治世,以德传家,墨泽文都,人温如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先贤至圣毕生之所愿。大小宰相是,桐城派文化名人是,怀揣理想的普通人也是。我们沿着龙眠山的山径,前往张廷玉的墓地。山间茶树不少,幽幽的绿着,苍老而不沉郁。“咦,枝间竟开有白色的小花。”我惊喜地与友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她倒显得很平淡的样子。因她就是桐城人,司空见惯罢了。山色清幽,更有竹林傍山而生。一路有导游详尽地讲解,介绍着张家的前世今生,以及墓园的来龙去脉。道是父为子寻墓,得以风水宝地处,以泽后世孙。张廷玉功贯康雍乾三世,于乾隆年间寿终正寝,与原配夫人合葬于此,是唯一被供享太庙的臣子。张氏享堂前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 赞猷硕辅”石匾。可见雍正当年对于张廷玉之倚重之情。辅弼良臣,功在当世,留名千古。

重回六尺巷:桐城采风记行

墓地开阔,设有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等石像生。导游在讲解风水之说,左青龙,右白虎,背倚龙眠,前绕双溪……地形开阔,当为风水绝佳之地。不由得想起祖母的墓地,背倚藕山,居中不偏,样似太师椅,远眺长江如练天际流。如此,也当是一处墓葬宝地。这些古人的玄学,一究其源,也具高深莫测之妙。我登上拜祭台,虔心叩拜,以表景仰。古之大贤,近在咫尺,远隔云烟。谦谦如君子,品行温如玉。治世之功臣,治家有其道。一脉相承的大概仍是孔孟之道“温良恭俭让”。其父张英让出六尺巷的美名,一条幽深小巷,在古,也在今。礼让是古风,也该是今德。嵌在砖墙上淡绿色的“六尺巷”三个字,栉风沐雨,依然温润如旧,就像民族传承中的内心修养,不争不抢,不悲不愤,谦和礼让,内敛沉稳。《六尺巷》的歌曲唱出世风所向,人心所归。“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尤其是以文书心的文者,更当是具有磊落浩然之气,若是世俗若市侩,争强斗心,妖柔百态,那也是不具备文者之格,书者之心。至多,也不过是伪文人罢了!一路经行处,见之听之,思之感之。“诗园”清雅,有诗人绿叶,热情相邀,赠以诗集。这是一处可以让心沉静的地方,熏香沉沉,音乐舒缓,案几低奢,木屋温馨。不由得倾慕女主人在这里的好时光,可以端于尘世,优雅避世。院落里的几盆的花卉开在深秋,似乎在这里,它们都可以忘却春秋,忘却魏晋,只知,这里有流光闲,这里有端庄诗意女主人程绿叶。

挂车山的行程在采风行的第二日。山路盘曲,山峦无数。汪河村的吴氏宗祠开馆仪式隆重而热闹。礼炮披绸,排列成行。吉时至,礼炮声轰鸣,一声声,响彻云霄,捂耳笑看,炸开的皆是山中宗室家族五彩的盛欢。进馆参观,浏览着云烟历史中,汪河村先圣至贤留名史书的一卷风华。一脉相承的是此一宗室情缘,千秋已过,后人寻踪。岁月不老,文化传承不止。酒香深巷中,凭君来沽酒。巷是“六尺巷”,酒名为“古井”。“且将薪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