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鱼因凤凰河而得名,因而说凤凰鱼,便不能不先说凤凰河。
凤凰河起自五横乡白麟村与虎山村交界处的一棵松大桥。桥以上乃沟涧,属溪流,桥以下人们方称之凤凰河。此桥原初因桥西头有棵松树而冠名,今虽不存,然称谓却袭用至今。一棵松大桥头不见一棵松,虽让人有些感慨,却喜矗有两棵老柳树,树龄均逾百载,已是林业部门保护的古树。当地人尊为神树,朔望常焚香祭拜。
凤凰河流经白麟畈,绕过邓家大屋后始入罗岭地界。五横与罗岭曾分属怀宁和桐城,区划调整后,今已俱归安庆市宜秀区。邓家大屋乃众所周知的邓石如、邓稼先故居之所在,“铁砚山房”便掩映于翠柏与民舍间。白麟畈上传说多且美丽,此不赘言。
下游的凤凰河旧称孙家河。凤凰河水潜过462省道,已接纳了大小龙山、白麟尖及虎山的道道溪流,河水悠悠,河面愈宽。据小龙山《敦睦堂·汪氏家谱》及《汪镜湖先生传》载记,民国时,孙家河渡口曾发生沉船事故,因此建桥便成了河两岸人的梦想,尤其是旧之石桥、洪桂、狮岭三地百姓往返罗岭之亟需。在乡贤汪镜湖先生努力下,终于建起孙家河、铃子涧两桥。凤凰桥想必便是那时孙家河上所建之桥。
却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人在凤凰河炸鱼时,不慎将凤凰桥炸塌,成了一片废墟。枯水季节,仍历历可见桥墩遗迹。离凤凰桥不远处的新桥,已取代了凤凰桥的功能,然,毕竟不是人们心中口中的凤凰桥。
不可思议的是,凤凰桥是凤凰鱼的分水岭,游过了凤凰桥便成了普通的麦鱼。麦鱼产于麦熟季节,大小如麦粒。凤凰鱼是麦鱼中的珍品,不同于麦鱼,因其背上有金黄色凤凰纹,体长2——2.5厘米,玲珑通透。
每年芒种后现身凤凰河,一露面便乌压一片,却又恍惚而来,恍惚而去,来无影去无踪,故人多以为仙鱼。亦有人疑为石缝间蹦出,称其为石头鱼。通常二三天捕捞一次,捕捞期亦仅二十来天,因而产量极其有限,异常紧俏。常常,提前托人预定也徒劳无获。凤凰鱼多晒干储藏,因味极鲜美,明清时一直是贡品。
家父生前曾托新桥亲戚买到两斤凤凰鱼,一斤寄了沪上大伯。家父因每每写信都得求人,寄鱼时便没寄信。我大伯因自少外出,亦竟不识粒粒凤凰鱼,大妈也便不知为何物,如何烹饪。那时通讯基本都是书信往来,不似而今手机微信方便快捷;大伯从未进过正规校门,写信常常三言两语,也便从未问及。还是翌年春,我们到沪上时,大妈用她那比上海话更难懂的温州话问及,经大伯翻译,我们方如实告之。
凤凰鱼乃大自然之灵物,加之凤凰河两岸林木蓊郁,近年来常住人口又少,少有污染,那鱼鲜味是他物所无法比拟的。汤菜中,或炖鸡蛋、烧豆腐中放少许,味极鲜美,只有尝过的人心知肚明。若将凤凰鱼当麦鱼一样或烧或煮,则未免饕餮天物了。
凤凰鱼究竟发现于何时,又是何人最初发现的,而今已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桐城县志》上的“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便是悠悠凤凰河,因状元龙汝言与进士龙鲤门的龙氏宗祠即在今凤凰河新桥桥南不远处。这虽是题外话,然亦足见,龙山凤水,自古不仅仅地灵人杰,物亦神奇、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