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01历史的拷问

小人、坏人、坏蛋、蟊贼、虫豸、宵小、混账、珰奴、败类、奸佞、贰臣、魔鬼、汉奸、王八蛋、臭狗屎、软脚蟹、脱衣蛇、丧家犬、过街鼠、滚刀肉、刽子手、野心家、卖国贼、风派文人、跳梁小丑、衣冠禽兽、阉儿珰子、小人中的小人、老牌政治阴谋家、老不要脸的奸臣、绝无仅有的无耻之徒、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败类。

这是我不厌其烦地采集到的关于一个人的32项恶名,来源仅仅三篇文章,其中一篇著名作家文史随笔中就有25项。谁要有兴趣上网搜集并作番比较,排出史上恶名最多的人,估计非此人莫属。

“哪还像个人啦!”我的朋友某君每每说到或听到某个人落魄狼狈、品格恶劣等等情状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感叹出这句高度概括的口头禅作结。在此容我改用——“这还像个人吗?”当然是人,是所谓坏得彻底、坏出纯粹、又坏到极致的坏人——他便是自清初被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三百七十余年来丝毫不曾松动,更遑论翻身的阮大铖。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阮大铖剧照

学者李洁非评价阮大铖时作这样感慨,“在西方似乎从没有哪个人物由于是坏人而被束之高阁的现象,相反越是这种人,大家探究的愿望越强烈,无论一般犯罪者还是独夫巨奸,往往引得作家反复书写。那是因为,里面有一种人性信念,认为坏人的意义不在于坏,而在于人性不知何故在他们那里被强烈扭曲和压抑。知道一个人的坏,何须吹灰之力,了解他们为什么坏才最重要、对社会最有参考的价值。我们却是相反的。我们满足于判定一个人的坏,然后把他扫入历史垃圾箱。我们不想真正认识人性,认真取得教益。由此受影响的,恐怕不仅是文学深度,更在于民族思维和心智是成熟或幼稚。”

这段话主旨颇有见地,但也并非不刊之论。“知道一个人的坏,何须吹灰之力”我就不敢苟同。怎么“知道”?仅凭耳食和查书么?事实上,史料中的不实、矛盾乃至诸多缺失,最为令人迷惘。对其中的扑朔迷离、是非曲直加以厘清甄别,以相对接近本真绝非易事。

如阮大铖,到底是不是坏人?真有那么坏?怎么个坏法?变坏的初始动因与一步步滑向深渊的原委又有哪些?其人性何以被扭曲?人性之恶缘何被释放?那么多顶帽子戴在他头上可都妥贴?诸多疑问,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02书生本质绝世才情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桐城藕山(今枞阳县)人。明末著名东林党人和反东林党人,昆曲戏剧全能大师,杰出诗人,极具品位的园林设计艺术家,出版专家,富于特色的书法家。基于其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李洁非称之为“中国的达芬奇”。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大铖少即聪慧,读书发愤,私塾先生深相期许,说此子必定大有出息。果于万历四十四年应验——时年29岁的他高中进士。其后的官宧生涯坎坷蹭蹬,久沉偶浮,久黜长闲。但闲而未废,无心插柳,却于诗曲艺术,取得了卓越成就。

大铖的诗歌学陶渊明和李白。晚清大诗人陈三立誉之为“五百年来大作手”。章太炎评曰:“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灵运小名客儿)之精练。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

陈寅恪说他的诗乃“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胡先骕甚至极赞他是“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诸大师眼高于顶,可不是那么轻易许人的,想来是真好。诗文有《咏怀堂全集》,兹举若干。

其一愁思如芳草,春来日日生。烟花迷令节,烽火掩孤城。乡梦啼莺断,微生旅燕轻。遥怜故林竹,新碧欲何成。其二结室面东湖,风来湖水香。随意采菱舟,夤缘洲渚傍。香静月色吐,清辉照中堂。澹澹萤火流,泠泠竹露光。络纬抱花啼,啼声亦何长。邻女弄秋梭,竟夕灯火张。晚田虞不给,余布易我粮。聊以赡儿女,非为成衣裳。感此劳者情,终夜为徬徨。湖波岂不艳,菱叶亦以芳。刺多泥复深,采采中怀伤。

关心时事,尤悯民瘼,笔调感伤,情真意切;貌似清白如话,实乃味腴在质;朴茂空灵,几臻化境。“悠然江上峰,无心恬入目”,物我两忘、神与物化之境可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再如抒怀诗:“拂袖行吟归去来,草堂猿鹤莫相猜。云霄自愧无修翮,雨露谁为弃不材。”虽略有牢骚怨责,但深得诗之三味,不作金刚怒目状。“但使榆关销战斗,何妨花坞有深耕”,牵掛边关战事,深自为国祈福。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阮大铖诗行草书法

大铖的丰赡才情何止于诗,尤擅词曲。所作传奇戏曲有《燕子笺》《春灯谜》《双金榜》《牟尼合》等十种,今只存此四种。他是汤显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集编、导、曲、制甚至演于一身。熟稔唱腔曲调、角色身段与表演技巧,家养戏班,亲自排练。

文震彦赞曰:“盖近来词家,徒骋才情,未谙声律。一落喉吻间,按拍寻腔,了无是处”,而大铖的作品“一洗此习,独开生面……其中有灵,非其才莫能为之也。”如受天启的鬼才一枚,没有二三百年的造化钟毓怕是不能出世的;殊不知上天后来何以又待之那般刻薄。

当时“秦淮八艳”之一顾媚最拿手的剧目,就是灵妙无匹脍炙人口的《燕子笺》。其表演令人痴迷举国若狂,董小宛等秦淮诸艳,观之无不饮泣。有专家评论,该剧的内容、形式等所有元素均有创新突破,艺术价值不逊于汤显祖的《牡丹亭》。且摘一小段——

春光渐老,流莺不管人烦恼。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眉峰双蹙,画中有个人如玉。小立窗前,待燕归来始下帘。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燕子笺》插图

确是丰华典雅,曼妙清新,观之如画;活用成句,融通化脱,浑然天成。同时代文学大家张岱备赞之“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虽有溢美,倒不过分。有人说张岱是个大玩家,向好美食,被一通好吃好喝好玩地招待后,吃人家的嘴短,在酒酣耳热醉意朦胧间随口这么一说。这不是削薄人么,张岱文章极有灵气,且个性十足,乃名副其实的大家,自是目光如炬,岂会信口开河。

大铖手笔极快,一本词曲,多则一月,少则半月即成。常在夜半送客后半醉半醒间,雅兴遄飞,文思泉涌,青灯彩笺,振笔疾书,有如神助。通宵达旦地熬夜兴奋,想来要他老命的脑血管病盖肇因于此。

张岱又曰:“阮圆海大有才华,恨居心勿静”。可能是指他喜欢广结广交,心志浮躁令人憾惜,否则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其实,“诗乃余事耳”,难得有人“学而优则诗”,更何况名儒硕彦向所不为的编剧度曲。纯粹的职业诗人,多是些心灰意冷已绝仕进的白发童生和官场上的淘汰出局者。人间能有几陶潜?

胸怀牛粪,怎吐莲花,诗以言志。《毛诗序》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的诗,或寄情于山光水色,明月清风;或悲悯于稼穑辛劳,民间疾苦;或感慨于孤愤牢骚,难伸屈志;或忧心于边关烽火,欲补时艰。戏剧中有怨责、辩白,但也有悔歉。还真没发现这位犯了错误被罢官的“问题诗人”的心志卑污与丑恶处。

从情趣和格调来看,他生性是好的,后来居然鬼使神差地沦为了“极品小人”。窃以为,他一辈子的亏吃在三次负气上。

03

首次负气决裂东林

《明史》称大铖“机敏猾贼,有才藻”,落字是精准,但他确实还有“厚自矜许,负气乃逆行”的一面。这样全面考量,或许能诠释他一生命途多舛的根缘。

谈谈党争。历史语境中的“党”不是什么好字,从“党同伐异”“党恶朋奸”这类词汇也能看出。朋党这种政治利益集团迥异于现代政党,虽有精神灵魂,但无政治纲领。本党同志合力抱团,高筑壁垒,视他党为敌,斗得你死我活,对朝廷政局有很大影响。皇帝对党争的心态微妙,既要把握事实存在的可容忍度,又要适时调整方略予以抑制打压,必要时决然“定点清除”或有限度清理。彻底根除赶尽杀绝的不多,也做不到。

可能是朱元璋作恶太甚,卑劣基因又很强健,孙辈过后就昏君频出,多有“无赖儿郎”,不无奇葩活宝。其爱好还挺别致,且乐之不疲。

有渴望当将军,整天舞枪操炮,紫禁城内炮声隆隆,还嫌不过瘾,竟强行策马出城直奔边关,当真亲手杀敌的;有沉湎于吸鸦片三十年不上朝,君臣彼此至死不识的;有酷爱凿雕斧斫,木工活达到八级工水平的。多懒政厌政、极贪玩不敬业,且享年不永。

当然,资质再平庸,毕竟没到“何不食肉糜?”那样的痴傻。对待党争,皇帝冷眼旁观心知肚明,纵容两党或数党之间明争暗斗反利于驾御,反正哪方都不敢逾越、挑战皇权这道“红线”。 

皇帝的耳朵听得起茧——党臣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表白本党的血诚忠心,他党的居心叵测。其实,即便是对某党痛恨而翻脸收拾的继位皇帝也清楚,某党即便有罪过,也不至有被弹劾攻击的那样严重。哪怕是魏忠贤辈,也在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地为皇上卖命,恃宠作威、恶直好谀是有的,但何曾有一丝僭越觊觎之心。

到了皇帝觉得党争之烈已直逼其心理防线了,必然要动手扬此抑彼,借力打力甚至大开杀戒。一阵人头滚滚血雨腥风过后,自会消停一阵子。待得胜党权势坐大膨胀过盛时,再来第二轮斩首行动或更为凶狠地批量屠杀。就这样循环往复从未休止,煌煌史卷浸透着多少党争者的鲜血啊。

明代君臣关系一直紧张,这在历史上尤为奇特。一心要“致君尧舜上”的忠臣们总是喜欢板着脸对皇帝谏言,相当刻薄放肆不留情面。皇帝因之对忠臣谈不上感情,甚至视若仇雠。说又说不过,便雷霆震怒大发龙威,悍然施行骇人听闻令大臣斯文扫地的“廷杖”——庄严肃穆的庙堂上,竟当众扒裤露臀,栗杖落处血肉横飞,十分惨烈而荒唐。

这有点像父亲动辄打儿子,显得暴虐而无能。而忠臣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无畏鼎镬甘之如饴。在明末,这类忠臣的主体,便是声势煊赫四十年的东林党人。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东林书院图

顾宪诚将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一张挂于东林书院的堂柱,随即闻名天下。应运而生的东林党,一开始就占有道德制高点。党人们始终胸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抱负,肩负着“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

历史竟这样吊诡,大铖起先居然也是东林党人,还是立过大功的骨干。在魏党所编的《东林点将录》中,他名次相当靠前列第19,绰号“没遮拦”,端的一员东林干将。同党魏大中绰号“黑旋风”,战力更悍过大铖。年长大铖一属、东林党领袖之一的左光斗,绰号级别更高,乃五虎将之一的“豹子头”——这有点滑稽搞笑。

天启四年(1624)春,38岁的大铖在桐城老家“丁忧”已“脱孝”(为父守孝期满),突然接到大老乡的左光斗的书函通知,便兴高采烈、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准备递补吏科都给事中。谁知事与愿违,出了状况。高攀龙、赵南星、杨涟等一班东林大佬与左光斗意见龃龉,说是“以察典近,(大铖)轻躁不可用”,力主改用的东林闯将魏大中。

不妨模拟一下当时的场景。德高望重的高攀老说:老左喂,这事你是跟我们通过气。小阮呢,资历能力学历也都够,但据最近组织考察,性格浮躁话还多,怕是嘴巴不把门啦!老魏闯劲大战力强,平时还内敛持重,跟你同龄吧,多吃十二年盐就是不一样,难怪比小阮老成得多!就安排小阮做工科都给事中吧。说的也是,这个吏科都给事中是管组织人事的,是得选好人。左光斗既大度又无奈地表态:这个工作我来做,谁叫他是我家门口人呢。

我们的光斗公一向磊落刚直极讲原则,这次可有点失常,于情于理他都应当作下坚持。因为按递补规则轮到的是大铖,何况自己亲手写的白纸黑字的通知已在他手上了。可能出于为东林党整体利益考虑,加之来自诸大佬的压力太大,他并没有据理力争施以援手,只是这般安慰:集之你且干着户科吧,我尽快设法帮你调整回来。

听话听音,大铖何等精明,吏居第一,工居最末,虽都是正七品,但重要度、实权与发展前景之悬殊人所共知。这不是忽悠人么?眼看煮了大半熟的鸭子要飞,如冷水浇头的他强捺怒火,“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只说了一个字,“可!”便颇有风度地当即行礼而去。或许是光斗公善意、策略地提醒到了他的“轻躁”缺点,故而立竿见影地加以改正——那一时间,算是体会到“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句古话的分量了。

对魏大中的拟任职报告报到皇帝后,长时间不见动静且议论纷纭。左光斗感到不对劲,被迫重打报告举荐大铖以探虚实。果不其然,朝报夕批,效率奇高。东林大佬们大跌眼镜后恍然大悟——大铖分明一气之下投奔了魏忠贤恳其援手。

更令世人惊诧不已的是,大铖上任未及一月却遽然辞官,急惶惶地南下返回老家。虽然屈慑于东林方面的如磐重压,但不也可以说是放弃力挺主动示弱识大体么?抵老家后,他意味深长地说:“我犹善归,未知左氏何如耳!”(《明史》)——我还算是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你左光斗是红是黑还不晓得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毅然决然的行动能力。

仅过一年,左光斗、杨涟、魏大中等六君子果真蒙冤殉难。大铖对客诩诩自矜:怎么样?我没说错吧!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客,若是至交,就不该往外传话;如非至交,大铖就不当口“没遮拦”嘛。怎么听都有点对光斗公的惨烈结局幸灾乐祸的意味哩。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乡居图

大铖“为人亢爽英多,风仪秀整,掀髯谈天下事,如河源滚滚,莫测涯际。”(《怀宁县志》)风神高迈,才智过人,容仪俊爽,还是个美髯公。纵谈天下事时,滔滔不绝,下意识地掀动着大胡子,情绪激动,格调高亢,旁若无人,显得恃才傲物。可见他年轻时并无奸诈的禀赋与嘴脸,直到中年都还是个快人快语的性情中人。这就令人不由得对好人坏人的“脸谱化”“标签化”的普世认知感到浅薄可笑。

“呜呼!气节伸而东汉亡,理学炽而南宋灭;胜国(明朝)晚年,虽妇人女子,亦知向往东林,究于天下事奚补也!”(顾彩《撰桃花扇序》)话很重且直言不讳。

有人说东林党的主体士大夫阶层是地主富商代言人,其漠视农民利益大值谴责,明亡的责任归罪于东林党的施政方略激起民变云云。不说是扯淡也至少是言重了。一个人的病原都复杂,何况一个业已经历了276年,末期基本靠惯性在运行的朝代。非要盘根究底地问责,那民反、敌侵、党争、君昏、政误、官黩一个不能少。毋庸讳言,党争及其后果也确是原因之一。

还有人指责东林党人长期桎梏于四书五经,保守僵化,方刚清正有余,灵活变通不足,重道轻术,难补时艰。非也,东林党注重实学。如高攀龙就很鄙薄王学“格物致知”的空幻虚玄,排斥“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之类的腐儒。非常务实的左光斗精通水利,颇晓农桑,达到了专家水准;尤其是推广水稻北植,利国惠民,厥功至伟。

“头颅掷处血斑斑!”我认为,怎么非议东林党,都不可以贬斥左光斗、杨涟、魏大中等人的壮烈殉国。这是守底线,也是讲史德,更是重良知,甚至是畏天理!如果那些东林血性好男儿的强项铁骨碧血丹心都能随便抹黑的话,中国士大夫还要不要正气、清气、刚气、骨气,乃至华夏脊梁民族魂?!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东林六君子雕像

历史的“蝴蝶效应”总是起于青蘋之末。1624年发生的这件闹得沸沸扬扬令双方都为之怨忿的事,无论是对大铖个人还是东林集团乃至明末历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埋下了伏笔,留下了祸根,成为大铖后半生命运悲剧化的初始动因。从此,东林党人和他何啻分道扬镳,梁子越结越大越深也越死。平心而论,过错在翻云覆雨出尔反尔的东林方面。

04

再度负气快意复仇

先说复社。复社表面上是民间文学社团,实质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议政、干政是其主营业务,参政、秉政是其终极目标。其声势与能量之所以巨大,在于其上层精英多出生豪门望族,有的就是或曾经是太子党,有的是老东林的后人,故时人谓之“小东林”。

与东林党松散结构不同,复社有严格的社规。领袖人物与名流骨干,个个才华横溢挥斥方遒。在排斥异己为渊驱鱼,全然不讲“统战”策略方面,少东林们较老东林有过之而无不及。

著名文学家余怀暮年在《板桥杂记》中回忆那段峥嵘岁月,“余时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与诸名士厉东汉之气节,掞六朝之才藻,操持清议,矫激抗俗。布衣之权重于卿相。”不是亲历者所言,令人难以置信,一介白衣士子操持的话语权,竟胜过紫衣卿相。余怀言外之意,所缺者唯实掌朝廷权柄而已。虽也承认言行偏激对抗世俗,但数十年后得意之情仍溢于言表。

有些复社人物确实放荡恣肆。他们徜徉秦淮河畔,出入烟花柳巷,诗酒风流,佯狂佯醉。搂红粉佳人,消磨几度;凭丹心热血,愤激千秋。月旦人物,痛詈大铖;讽议时局,何堪舍我。

中后期的复社规模庞大鱼龙混杂,可不都是纯儒,有人很会来事。他们笼络士子,拉巨户赞助;兜售资源,筹雅集开销。口碑实不尽如人意。只说侯方域,出身簪缨之家,乡居本就“豪横”。后寓居金陵桃叶渡,呼朋引类,大张筵宴,“有膳夫忤意,急叱出挝杀之,投其尸秦淮水中。是时,侯氏势方张,见者皆咋舌不敢问。”(汪琬《题壮悔堂文集》)

谁承想,《桃花扇》竭力讴歌的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暴虐嚣张竟至乃尔!当时即颇招物议。难道俊慧玲珑、性情刚烈、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只一味亲睐这位帅哥的英俊儒雅,而当真置若罔闻其流氓恶少般的劣迹?事实上,侯氏的恶行还不止此,待叙于后文。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桃花扇》剧照

也得亏方以智、陈贞慧、冒襄等人在天崩地坼之际坚贞不屈;以及陈子龙、夏完淳等人在危急存亡之秋英勇抗清,直至壮烈殉国。特别是抗清失败、披缁为僧后发愤著述,成为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方以智,其高风峻节可媲美于文天祥,令失节后的侯方域备感如珠玉在侧自惭形秽,对其巍巍气节极表钦敬。可以说,这些卓异人物的杰出表现,很是为复社撑了门面。

这个奸臣是老乡(上)

回头说大铖。《离骚》曰“屈心而抑志”,满怀委屈第一次辞官的大铖在家乡揽山水之胜,抒一腔幽愤,无日不吟诗。不久出任正四品太子少卿,属越级提拨,一下子跳了六级,这在官场上并不多见。有人说是受权阉魏忠贤奥援,但正史无载,只能说有可能。

当时,东阉两党斗争白热化几至短兵相接。大铖是东林出身,时又被东林党视为转跻敌对阵营,再长袖善舞,也难两面讨好。处境由极为尴尬而日趋艰危,行事之小心到了诡秘的境地。虽“事忠贤极谨,而阴虑其不足恃,每进谒,辄厚贿忠贤阍人,还其刺”(《明史》)这便是所谓“猾贼”之一端吧。

实质上也只是精明人的审慎提防与自我保全——月盈则亏,冰山易消,“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秋后拉清单”,一旦惹恼了皇帝,再牛Ⅹ也即刻土崩瓦解。政治嗅觉不是一般的灵敏。大铖行事果断,权欲心重但不恋栈,颇知有所不为急流勇退。几个月后,再次猝然辞官南归,以观望形势,徐图再起。 

独钓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