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标题前两个字想象成自己的请先面壁。我说的老子,是李老子,李耳是也。
众所周知,老子无为。
无为就是啥都不干,躺着。然后天下大治。
于是,一堆人总结出四个字来,说老子是“无为而治”。又说“不言而教”,比如你有个儿子,不要管他顽皮不顽皮,放养吧,不要去说他,说了反而干扰他的天性,这就叫不言而教,统治者教育人民也该这样。
老子似乎确实是这样讲的。
但这是无为吗?
是不是无为,得看目的。
老子是讲目的的。就是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最终是为了什么。而且老子的目的并不像庄子那样是为了内心安适,老子的目的,多数是世俗的。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说治国不要用智慧,人民之所以难管理,就是因为人民学着学着也聪明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干脆就傻乎乎的,人民无法效仿,就大治了。
目的:治!
只不过治的方法不同。用愚!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现在有一个坚刚之物无法攻克,怎么办?学水呀,该绕道就绕道,该浸泡就浸泡,来个以柔克刚。
目的:克!
只不过克的方法不同。用柔!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别争了,争起来你也未必争得过,索性不争,不争,最后的结果就是没人争得过你。目的:争!
只不过争的方法不同。不争以争。
总之,老子的“无为”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他是以无为求有为。
老子是个矛盾体,或者说“无为”是个矛盾体。
因为在老子这里,“道”是个说不清道不明,但似乎有很清晰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是因为这玩意儿总是在变化,并非静止的。阴在变,阳也在变。好在变,坏也在变。美在变,丑也在变。
但无论如何,对立面或者矛盾,客观上是存在的,无法消除。
既然消除不了,那就只能讲方法。
没错,老子是讲方法的。
方法就是“道法自然”。
顺着走吧,另辟蹊径,虽然从你自身来看,得不到啥好处,但是,实际上你却能得到出人意料的好处。因为“道”不是直线走的,是转着圈走的,循环的。这个点上,得不到,下个点上必定转回来,这就叫“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当然,用这种方法,必须洞察事物、人本质上的变化之道。然后选择一种阴柔一些的办法,最终达到目的。
可见,老子的”无为“,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另辟蹊径,单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并非真的无为,跟庄子还是区别很大的。庄子搞无为,就是为了无为,身心逍遥即可。
据说老子训孔子,把孔子训得心服口服。
孔子的态度很好,他是个爱学习的老人家,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嘛,一天不学习,他就觉得不快乐。听说老子很牛气,他就去拜访老子。两匹马拉着一辆车,一个童子伺候着,由一个叫南宫敬叔的人陪着来。
老子大概孤独已久,因为他说的是不言而教,所以不著书,不立言,但问题就是在这里,老子肯定是到处说过见解见识,否则怎么让孔子闻名佩服呢。这再一次说明了老子的“不言而教”,目的还是为了教。不言并不是不说,而是选择另外的方法。比如孩子犯错,你可以不言,不责怪他,但你可以踢他屁股啊。
孔子来了,老子蛮高兴的。两个人谈了好几天。谈什么,倒是没记载。估计老子没说话,因为他要“不言而教”嘛,两个人就大眼瞪小眼的坐着。但有记载的是,孔子要走了,老子终于忍不住了。说:“我听说,富贵者送人钱财,仁义人送人金句。我是个穷光蛋,没钱送你,送你几个金句吧。”
孔子赶紧拿出小本本,准备记下来。
老子说:“现在这个时代啊,聪明有智的没几个有好下场,他们的错误就是觉得自己聪明,总说别人不对。那些能言善辩又洞察世情的嘚吧者,也没好下场,就是因为总是揭人短处。所以,丘啊,谁没爸爸,不要以为辈分高,谁也不是万人之上,给人家当臣子,要知道头顶上还有上司。记住了吗?”
孔子说:“放心,我都记下来了。”
两人就继续走,走到了黄河边上,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势如万马奔腾,声如虎吼雷鸣。孔子看着奔腾而过的黄河水,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往何处去,人到哪里去呢?”
老子说:“丘啊,人生在天地之间,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是自然生的,人也就是自然生的。他们是一体的,你看啊,人有幼、少、壮、老,循序渐进的变化,天地有春、夏、秋、冬不断交替,这都是正常的,有啥叹气的。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只要人活着本性不乱就可以了。像你这样,天天忙着搞什么仁义讲座,你不明白啊,那是一种羁绊,要讲仁义,得靠权贵功名,这玩意儿有高有低,弄不好心里就焦虑,慢慢的又让利欲侵入内心,那可就烦恼了。”
孔子说:“先生误会了,我叹息是因为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感觉再活五百年也不够啊,总得为天下做点什么。”
老子嘿嘿一笑,说:“没你地球不转了?天地没人推,也没驴子去拉着,还不是照样转?日月没人点燃依然明亮,星辰没人排序照样有秩序,禽兽没人造它们还不是漫山遍野都有。这都是自然生出来的,用不着人来费心。人这一辈子,不管怎样,都是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着走吧,顺其自然,天下会治的,人会安心的,礼乐仁义有啥用,这都是违背人性的玩意儿。就像你开着警笛追小偷,小偷听见警笛,跑的更远。”
接着,老子就教孔子学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丘啊,学水吧,以柔克刚,啥事都能办成。
孔子服服帖帖的回鲁国去了。
这当然是道家附会的故事,孔子没这么不成器,佩服老子是真的,学老子,孔子大概是不愿意的。但从这故事可以明白的看出,老子教孔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孔的“治”的目的达到。
老子真无为?老子不争?
老子有为也!老子在想法儿争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