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皇帝,几乎顺其自然的只能是李世民。别人做不了。
想想那情景。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据说是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的。是自愿,还是受鼓动?争论不休,或者两者都有。
但无论如何,李世民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的五月,李渊称帝,国号为唐。大封功臣的时候,二儿子李世民独领风骚,又是尚书令,又是大将军,外加一个秦王。
唐建立之初,疆土其实小的可怜,仅有关中、河东一带,关中便是秦,李世民封秦王,秦地他说了算。这摆明了,简直是李渊与二儿子分治天下。
这并不是李渊真的最疼二儿子。权力面前,亲情一向少的可怜。因为没办法,兵权绝对性的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渊不过是摆设,大儿子和小儿子,简直是窝囊废。只有李世民可以托付。
高明的政治家能抓住一切机会壮大自己。封秦王之后的李世民,四处征战,破薛举,定陇西;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虎牢之战,灭王世充、窦建德,奠定中原。
桩桩件件,都干得漂亮之极。声望日隆。
李世民并未停止,加官进爵的同时,不断巩固实力,他被封为天策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众亲王无人可比,而天策府内的军队,就叫天策军,统御者便是他的死党尉迟敬德和秦琼。
这个天策府的机构做什么?
看看《旧唐书·职官志》就知道,天策上将:一人,负责唐对内外的军事作战,府主,总判府事。
也就是军事权力,无论对内对外,都是李世民说了算。
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不过是挂个名头而已。无实际控制权。
李世民还不断收罗文臣,谋士有杜如晦、房玄龄,朝臣有陈叔达、长孙无忌。都是站队李世民的。
这种实力,别说灭个把只有虚名的太子,直接逼宫皇帝,也是十拿九稳的。所以当他在玄武门干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之后。
他的大将尉迟敬德,全身铠甲,满脸血污,带剑进宫,去见皇帝李渊。
李渊正和三个大臣在游船上,尚不知发生了什么?只问了一句:“你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恭恭敬敬的回答:“太子与齐王谋反作乱,秦王带兵平定,臣来护驾。”
李渊怔了一下,随即宁定,只要不是来杀自己的就可以商量。
他问宰相裴寂:“事到如今,该当如何?”
裴寂沉默不言。
另外的人却说:“秦王功盖寰宇,当托付军政国务,则解陛下之操劳,给苍生以泽被。”
李渊只好说,朕正有此意。
李世民刚杀了两个哥哥,立即就得到了权力敕令。他这才进宫,扑到父皇的怀里,哇哇大哭。据说还隔衣轻咬父亲的乳头。李渊老泪纵横,抚摸李世民的头。父子相对,泪眼朦胧。
到底是有血脉关系的,两人谁都不说什么,但谁都知道该怎么办。
李渊退休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瞬间上位,成了皇帝。当然,李世民保证让父亲安享晚年。
高祖变太宗,像是玩游戏,却又顺理成章,干脆利落。
李世民当了皇帝,第一件事。是应付外敌。
突厥入侵。
新皇帝还没办完登基大典。突厥大军已经到了渭水之北。朝野震惊,长安戒严。李渊当然没有办法应付,索性顺水推舟,干干脆脆的让李世民完全上位,儿啊,你去应付吧。
然此时长安空虚,突厥又是善战之兵。
突厥可汗甚至没把唐放在眼里,还派了使者耀武扬威的来恐吓。年轻的皇帝一点也不客气,痛斥其戎狄猖狂,不知天高地厚,然后扣押了使者。
然后只带了五位大臣,直出宣武门,来到渭水边上。突厥联军远远望见大唐天子骑着高头骏马,英姿飒爽,从容不迫的信步而来,竟然被这慑人的魅力倾倒,纷纷下马,隔水对着二十九岁的唐太宗行突厥大礼。联军的可汗自然是尴尬极了。
随后,大唐雄兵迤逦而来,旗随秋风飘,铠甲熠熠生辉,人似虎,马如龙,一副战无不胜的威严之象。
突厥部落的领导们,无不震撼倾服。
唐太宗却让军队后退,对突厥可汗说,两年前不是约好了单挑么?今天是个机会。颉利可汗只好答应单独谈判。
最终是突厥退兵,李世民不追。他说要打政治战,不要搞军事斗争,让这群乌合之众退去,国家安定,人民享福,戎狄内争,让他们消耗。你打他们,他们就团结起来对抗我们。不好。
李世民懂政治。皇帝非他莫属。
李世民没错,到了公元629年,他彻底灭了东突厥,控制了河西走廊等大片土地,颉利可汗成了俘虏。连太上皇李渊也很高兴,赞扬儿子胜于汉高祖刘邦。
选对了接班人啊!
他甚至高兴的在凌烟阁摆晏庆贺,自己弹起心爱的小琵琶助兴,唐太宗踏着琵琶声跳了一支舞。
这一年,唐太宗成了“天可汗”。各族人民大团结,送上这个称号。李世民很客气,俺是汉人的皇帝,还能当可汗?
各族人民同声回答: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而,成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却做了一些我们万万想不到的事情。
因为,他做的事情,都是隋朝那个昏君隋炀帝杨广做过的或者要做的。
凡是隋炀帝干过的事情,李世民全干过。包括杀兄上位。他们也都是老二的身份上位。隋炀帝没干过或者没干成的事,李世民都干成了。
甚至包括隋炀帝这个谥号。都很戏剧化。是李世民照搬隋炀帝杨广的做法,套在杨广头上的。
中国历史上,跟隋炀帝相提并论的昏君,也就夏桀和殷纣。桀纣就是十恶不赦的代名词。炀的意思就是好内远礼,也就是爱女人不守礼;或去礼远众,就是抛弃民众,胡作非为;或逆天虐民。
只有超级大坏蛋才是这样的孤家寡人。
当年隋炀帝给陈后主陈叔宝下定义,给了他一个“炀帝”的谥号。陈叔宝确实荒唐,从即位起,整日价荒淫无耻,城破被俘时,他怀里竟然还抱着两个美女。称作“炀帝”,不算过分。
有趣的是,李世民竟然照模照样,给了杨广一个“炀帝”的谥号。
没人知道,杨广其实有自己的谥号和庙号的。
谥号是明皇帝。庙号是隋世祖。
李世民却全部把这推翻,就叫隋炀帝。
呵呵,历史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李世民的做法就是,一边抹黑隋炀帝,一边照着隋炀帝的宏图大略按部就班的做。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李世民却没这功劳。
李世民当家后的生活,几乎是学着隋炀帝走的。
隋炀帝改革官制。李世民照搬,并加入自己的发挥。
隋炀帝要迁都洛阳,李世民也要迁都洛阳。
隋炀帝东征西战,肃清边乱,李世民一个都没拉下。
隋炀帝一心一意要打战略高地高丽,李世民就一意孤行,灭了高丽。
隋炀帝搞科举,增设进士科。李世民就大举发展科举制度。
隋炀帝开放姿态对待西域各国,李世民亦步亦趋,照着隋炀帝的改革方案,大肆执行。李世民简直是亦步亦趋,跟着自己判定的这个昏君的步伐前行。
但隋炀帝是个昏君。唐太宗却是有名的明君。
这就是差别。
最主要的差别怕是隋炀帝是个急性子,唐太宗却稳扎稳打。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容易飘,飘起来不管不顾。像隋炀帝,整个隋朝才存在了三十八年,他干了多少大事?那工作量,恐怕大得难以形容,何况隋本来就是在收拾五代的烂摊子。而且,他留下了好多基础制度,包括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主要是他飘了。飘得像个败家子。
人一旦拥有绝对的权力,根本不把别人当人,虽然他有可能在干好事。杨广办完父亲的丧事,立即去洛阳勘察地形,要建都洛阳。第二年就开工。派了监工大臣和总设计师去干。
这个命令下达才四天,他又下诏:给朕把黄河和淮河打通,搞运河工程,从洛阳给朕挖渠,挖到扬州。
过了九天又下令:给朕造航母。还要造帝国舰队。
谁能想象,仅仅用了五个月,航空母舰造成,水路贯通。隋炀帝意气奋发,朕要南巡。
知道隋炀帝出巡什么排场么?
说出来吓一跳,设计洛阳城的那个设计师叫宇文凯,特别有才,他设计了一个折叠式的千人大帐,还有一个观风行殿。总之,隋炀帝举行宴会或者办公的大殿,都被他设计成可以随时移动的建筑。他的大车上装着一座宫殿,外围的城里有百官随行,再外边有铁骑护卫。比私人飞机还牛。
隋炀帝北巡吓唬少数民族,就是在这种行宫里进行的。
第二年正月,一个在荒地上开辟起来的城市,洛阳就建成了,比深圳速度还快。
但想想,一个成立才一二十年的国家,这么大的工程,这么短的工期,得耗费多少人力财力?
说白了,这种功绩,简直是血肉堆砌出来的。
隋炀帝有本事,能干大事,却未免不把人当人。人民只好反他了。
虽然唐太宗也想干这样的大事,他也拥有绝对权力。但他懂得克制。李世民跟杨广一样,都想把政治中心南移,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杨广后期一直躲在江都(扬州)直到被杀,就是因为想在南方搞事情。
但李世民不急,他想重建被毁的洛阳,但就是有大臣不同意,话说的很难听,反正建洛阳就是劳民伤财的昏君行为。李世民很恼火,但也没办法。
李世民在绝对权力面前,表现得很克制,不飘。所以他说:以史为鉴。
他可能是最理解隋炀帝这个昏君的雄图大略的人。甚至照着这个昏君的步子亦步亦趋的走。但他深知不把人当人的后果,以史为鉴,隋炀帝就是例子。
所以李世民才照着混暴之君的样子,走出了一个有贞观之治的明君样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