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传》,其中写潘金莲一节,因武大郎长得丑,潘金莲生得美,潘金莲自然是不高兴的,所以日常出轨。奇在潘金莲的那些出轨对象,经常挤兑武大郎,隔三差五在武大门前叫喊:“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
细思此话,大笑三日。潘金莲竟然是“羊肉”!
这才发现,世人说爱情时,多数以食物做比喻。孟夫子堂而皇之的说:“食色性也。”一种可以如此理解——食,吃饭;色,爱情人欲。那么,吃和爱(爱情),是人之天性。另一种可以这样理解——食色,性也。吃色(爱情)是人之天性。
这不是没道理的,否则怎么会有“秀色可餐”这个词。
类似的词,多不胜数。
新婚之时,要度蜜月,蜜月,蜜,甜的。
情人之间妒忌生气,说“吃醋”。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到,也用吃来形容。
所以,爱情历来都是譬于口腹的。
据说西方也如此,英文里我们比较熟悉的,电影里常见的一个词,形容女子身材火辣或风骚,叫“辣妹”,《牛津词典》里,这个词叫 hot stuff.
英文里把美女也叫“桃子”——peach!丑女人也叫“柠檬”——lemon!少女也叫“鸡雏”——chicken!
反正都是吃的!
无怪乎旧小说里写色狼,看见一个美女时,都说“一口水吞下去”。
所以潘金莲是“羊肉”也很正常了。只不过这羊肉有点膻,弄不好就是吃不到羊肉却惹了一身膻。西门庆就是例子,他算是狼吧,羊肉是吃到了,但武松是老虎都能打死的,西门庆也只好带着一身膻气死去。
博学的钱锺书说,《汤姆·琼斯传》这本小说里讲恋爱心理,是这样说的——
世人通常所说的爱情,实则是对白嫩人肉的一种饕餮食欲,所以,爱情不应当叫爱情或恋爱,应该叫“馋饿”。
意思就是,恋爱或者爱情,就是一种食欲,吃。
道理也很简单,某人“爱”吃一道菜,对众宣扬自己是一个吃货。那么,相同的道理,既然爱等同于饿,也可以说因为“饿”而要吃某女人。
总之,不是一个人这样说,莎士比亚带头这样说。他的《圣诞后第二十二夜》里面那个公爵就说:“你们所谓的爱情,不叫爱情,应该叫胃口,你们的爱,不出于肝,而出于舌,过饱而厌,由厌而呕。我的爱情如借的大海,无所不吃,无所不容,且时常保持新鲜感,因为我并不消化我的爱情。”
这话听着让人无食欲,但是很有道理。女人通常都指责男人,说他们得手了就不上心了。这等于是吃东西,吃到口,舌尖尝过了就不在意了。
有趣的依然是钱锺书,他说莎士比亚之所以说“爱不是出于肝”,是因为西方古代是以肝主爱情的。古英语的“肝火”(liver burning hot),类似于八流文学家说“心里燃烧着爱情的火”。(注:liver burning hot,百度翻译是:肝灼热。为之一笑,不如肝火远矣!)
这话听着别扭,但我们说一个词就明白了,平常我们说,肝火太旺。在中国,医生说你肝火太旺,那绝对要告诫你少生气。所以中国的肝,是主愤怒的。但西方的肝,是主爱情的。
爱情跟吃联系太紧密了。
比如恋爱时,人或许过度兴奋,相思中男女一样,傻不拉几,以至于“茶饭不思”。意思就是,只要有了爱情,可以饿肚子不吃饭。
所以,这也是一个减肥的妙法,爱起来,就吃的少,腹中无物,自然瘦下来。所以有些人失恋了,出现拼命吃东西的情况,反而容易胖。
跟喜欢的人一起吃饭,食欲一般比较好,吃的东西都相同,只不过是有爱情,有爱情就能吃。爱情跟吃,时刻相连。
陕北民歌唱恋爱是男女相思,说——面对面坐着,那个还想你!
都面对面了,还想?!那怎么才能不想?
除非吃了对方,就不想了。想了就打个饱嗝,拍拍肚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