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之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史称北魏。政权之奠基者乃鲜卑族拓跋珪。之所以称“北魏”,是魏这个王朝,稍有点多。于他们自己,是不称东、西、北的,国号皆“魏”。所谓,“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只是后世为区别起见之称谓。
而之所以称“魏”者,皆与一个地方有关——河南。曹魏、北魏,都是与河南大地有关的。
北魏主人,本非汉族,乃是异族入主中原,其自身自然有些奇怪的感觉的。首先,他们想与汉文化等同,至少获得认同;其次,他们又得保持自身之文化。聪明的帝王,也懂得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裁定国号为“魏”,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营建宫殿、宗庙、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拓跋珪四处征战,巩固政权是不必说的,对外,少数民族政权向来是以剽悍著称的。但对内,他却定了一个奇怪的规则——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
也就是,只要儿子被立为太子,太后便得处死。
这很不同于“宫斗剧”中“母凭子贵”的游戏规则,在北魏,后宫女子怕是怕生儿子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防止母以子贵,太后专擅朝政。
拓跋珪是很亲近汉文化的,于汉之史书估计很是熟悉的,相信他是熟悉《史记》的,知道朝中内乱,不是外戚,便是宦官,汉朝便是如此。据说当年汉武帝便因为汉初刘邦死后吕后擅权的教训,因而处死了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
道武帝拓跋珪不知为何对此事特别敏感,于是立下了这条规矩。
但这并不保稳,因为太后处死,并不等于不立太后。太后有能力,即便不是储君之母,一样可以把持朝政。冯太后就是例子。
冯太后的权力欲,大抵是来自于寂寞。
她在历史上没留下名字,只有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冯太后是汉族,出身是高贵的,她本是北燕皇族,北燕灭国,她只有四处流亡,后被没入魏宫中做奴婢。魏文成帝登基,冯做了贵人,年仅12岁。
当时的文成帝,也只有13岁。
但这个皇帝不一般,很会用人,尤其很能处理汉族和本族之间的人才协调,所以国事倒是越来越稳。冯太后大约是挺喜欢文成帝这种性格的,所以二人感情越来越好。
冯太后15岁被立为皇后,入主中宫。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也就是,在魏,要当皇后,必须有一项手艺,铸造金人,否则是没资格当皇帝的。这可能与北魏重视佛教的传统有关。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最初便是在北魏文成帝的倡导下进行的。
但冯太后与文成帝拓跋濬并无子女,拓跋濬的太子是一名姓李的妃子所生,名叫拓跋弘,一岁多便被立为太子。
按照惯例,李氏自然是要被赐死的。
小太子的养育之责,自然是新皇后冯氏的。
但天不佑年,文成帝在25岁时便驾崩西归。那时,冯太后才24岁。
年纪轻轻丧夫守寡,冯太后自然是很伤心的,何况她和文成帝的感情本来就很深厚。据说,文成帝的葬礼现场,因北魏有“烧三”之旧俗,文成帝生前御用器物等,一概焚烧,朝臣和后宫泣吊。冯太后竟然忍不住悲痛,要随丈夫而去,纵身扑进熊熊大火中,被救出来时,已经被烟熏晕。
死过一次的人,自然有跟常人不一样的心思。
首先,是不怕死了。
12岁的太子拓跋弘即位,冯太后自然是真正的皇太后了。
拓跋弘的本事,远远比不上他父亲,处理不了朝中大事。北魏此时是孤儿寡母治国的局面,自然有很多人蠢蠢欲动,叛乱立起。冯太后一马当先,临朝称制,手握大权,平定叛乱。
人有了极大的权力,便跟平时不同,男女都一样。
冯太后年纪又轻,又是寡居,权力又大,自然是需要美男子的。宫中进出,皆是帅哥。献文帝拓跋弘自然是不高兴的。当然,他不能直接怼太后,便对太后的男宠下手。
首当其冲的是帅哥李弈,李弈本是官宦子弟,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冯太后甚是喜欢。但献文帝把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一起砍了头。
冯太后的反应是——“太后不得意”(《北史·后妃传》)
但她此时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皇帝亲政,最排斥的就是权力被分割。冯太后却也不甘心,她的影响力还是在的,因为拓跋弘生性喜好黄老之道、浮屠(佛)之学,所以便有把柄。冯太后便施加压力,让18岁的皇帝禅位给太子拓跋宏,自己当太上皇去。
这太上皇不是心甘情愿当的。献文帝自然要反抗,母子对决便开始上演。他甚至以太上皇的身份举行阅兵仪式。但很可惜,他玩不过冯太后。太上皇应召去晋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拿住,强行软禁起来。随后,死于平城永安殿。是不是冯太后杀的,便不得而知了。
这时候的冯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并干出了一番很不错的事业,最神奇的是,虽然她依旧喜欢健美强壮的男宠,但并不如武则天那样,放任他们胡作非为,而是以才量用。能做某事的就让做某官,缺钱的给钱,但不给权。而这些男人们,竟然竭忠奉事。不起异心。
即便是冯太后死后,她的男宠们依然为孝文帝鞍前马后,竭诚办事。孝文帝也不一般,对他们“深相仗信,亲敬弥甚”。
这是很不一般的!
史载这位太后,“性严明,对阉官虽假以恩信,待以亲宠,决不放纵自流。左右之人虽有纤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责,多者至百余,少亦数十。不过太后生性宽豁仁裕,不计前嫌,事后仍待之如初,有的还因此更加富贵。正因如此,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也就是公私分明,有错就罚,罚过便算。心胸堪称光明磊落。
最堪称道的是,这位太后,并不以为揽权,他对孙子孝文帝是尽心培养,让他具备基本的政治才干。孝文帝也是一个聪明人,据说,冯太后总觉得他太过聪慧,担心他对自己不利,好几次想废掉他。并在寒冬之时,把穿着单衣的孝文帝关在小屋子里三天不给吃饭,但冯太后的男宠们一致劝阻,冯太后才作罢。
但这位皇帝,毫无怨言,始终尊崇这位太皇太后。
冯太后是个有节制的人,她即便吃饭,也是在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桌子小了,放的菜就少,当然就节俭了很多。所以,若说她淫乱无度,那是满口胡说。她不但自己节制,而且把孝文帝也培养成了这样。
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逝,年49岁。临终降旨,安排后事,言明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滴水未进,毁慕哀悼。
干涉朝政的女人,也不是都很差嘛!
–E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