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曹操这丑东西何以雄冠三国
曹阿瞒虽然长得丑,但是有才华。然而他所身处的那时代,是一个乱世。乱世有才华,未必活得下去,孔子生乱世,才华满腹,弟子三千,却也只能四处奔波,差点在陈饿死了。魏晋之时,才子不少,阮籍、嵇康,满腹诗书,只能打铁和断头。
即便是与曹阿瞒同时代的,才子何其多也?可是杨修、孔融,都没能混到最后。
所以,阿瞒一定还有其他的闪光点,让他在三国风生水起。
志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曹操的志向,非常远大。而且他不气馁,我们读读他的《龟虽寿》便知道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里,完全可以看出曹操的清醒,他的脑袋是非常清醒的,知道人命有时,神龟虽寿,即便活成老王八,那也还是要死的。
他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他更珍惜时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多数人没这个志向的,袁绍自己,脑子就不清楚,更别谈什么志向了,袁术自己看着穷途末路了,还要挣扎一下当个皇帝,最后连一顿好饭都吃不上,活活气死了。刘备奔波半生,四十多岁,看着自己大腿上的肥肉长了起来,就很气馁伤心。
但曹操从不气馁。
胜不骄,败不馁。
可以说是曹操的特点。
赤壁之战那么大的败仗,一片火光中逃生,身边只剩下几十骑,他也能笑出声来;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他回营后淡然一笑,说破马儿不难。
曹操的出身,在三国里算是差的。因为他是宦官的养子。
汉是非常看重门阀的,也就是出身非常重要。东汉后期尤为严重。
门阀是一个集团性质的代称,中国最早的阀,就是门阀,军阀之类的称呼,也是后期借鉴门阀而来的。
阀,就是老大。阀,可以把持权势和势力,能够把持某个领域的话语权。军阀能把持军队权力,财阀能把持经济权利,学阀能把持学术话语权。
阀,在古语中的意思,就是功劳和等级。
古时为官者,门口有两根柱子,柱子上张贴的就是此家功绩和经历。标榜功绩的,贴在左边柱子,叫阀;标榜阅历的,贴在右边柱子,叫阅。合起来称为阀阅。
但不可能全部人对国家有功绩,还有一些人是靠名望的,这个叫门望和门第。门望是名气声望,门第是贵贱等级。声望高的就叫望族,等级高的就叫高门,二者加上阀阅,总称门阀。
简单的说,就是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才能称为门阀。
因为那时候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实行的是荐举制度。一个人因读书做官,可以收学生,也可以有朋友,所以可以举荐别人当官,当然,政府还有考察制度。
但实际上来来去去,常年累月的下来,门阀基本垄断了仕途。
袁绍就是四世三公,他家就是门阀。所以讨董卓时,袁绍是公认的盟主,袁绍连刘备都看不起的。但这种门阀在末世要么转变成军阀,要么就灭亡。
因为门阀说到底是文官集团的事情,文官治理不了国家了,军阀就会横行霸道。
所以,东汉末年,为何那么多所谓的“割据诸侯”,就是因为大家一看乱了,自行其是,靠着名望和人脉,门阀转军阀。袁绍袁术,就是门阀兼军阀;刘表刘焉,就是宗室兼军阀。董卓则是本来有军权,直接转军阀。
结果是人人效仿,天下大乱。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鹬蚌相争。
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了,这人不是门阀,也不是军阀,但他说要匡扶汉室,先干死董卓,解民倒悬再说。
那就是曹操。
但曹操的起步阶段,困难重重,步步荆棘。
董卓废立皇帝之后的三个月,曹操散尽家财,还拉了一点赞助,起兵要打董卓,当时只有五千人马。
那时候,他是深深被人看不起的。
因为东汉之所以搞成那个样子,就是宦官和外戚你打我我打你,搞得乌七八糟。
而曹操是宦官的养子。宦不是好东西,宦官的养子有好东西么?
既不是士族,也不是望族。
据说读书也不好。也一点也很有趣,一个并非读书出身的人,才华却最好,也是没天理了。
而那五千人马算个屁。在袁绍眼里,曹操连一只蚂蚁都比不上,一脚就可以踩死。
但曹操却毫不气馁。
他看得很清楚,当大家都叫喊着要把宦官杀光的时候,曹操却说,弄死宦官有个毛用,宦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主上不会用人,就算要治罪,只诛首恶即可,派个刽子手就可以了,何必兴师动众?
可惜没人在乎他的话。何进之流,发誓要把全天下没鸟的男人杀光,即便是脸上没胡子,也怀疑是宦官,统统杀掉。
结果宦官们同仇敌忾,事情越搞越大,只好请董卓进来收拾。
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董卓比宦官还过分。睡龙床乱后宫,糟践皇帝淫威百官,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于是大家商量着打董卓。但是袁绍作为盟主,袁术管后勤,哥俩聚集了天下英豪,却不进兵。
曹操很遗憾,反复劝说。后来干脆自己带着五千人马,亲自征战,差点挂了。
曹操回去一看,关东联军十几万人,日日 Party 夜夜笙歌,醉生梦死。
曹操终于明白,靠门阀做事情,啥事都办不成。
于是,远离这些绣花枕头,自己发展。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目标很明确:多占地方,招兵买马,保证给养,人才第一。
这就是他的政治头脑。
略地,募兵,屯田,招贤。
地盘只能打,反正放在这些白眼狼手里也是糟蹋,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绝对不会无病呻吟,那就一块一块的打。先打东郡,再得兖州。地盘越来越大,朝廷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封官。
所以曹操简直是平步青云,从小老百姓,在极短的时间里,干到了省部级。
有地盘,有官位,名正言顺,便开始招兵买马。
曹操用人,简直是那个社会的一个晴天霹雳。因为他只注重实用。不谈虚的。
有本事没?有,工资、福利待遇大大的好。
没本事?对不起,靠边站。
比如最初他是这种人,是没人提供后勤保障的,皇帝自己都吃不饱,还会管他?曹操就先屯田。
屯田需要人呀。
好,让兵士们自己耕种,后来毛泽东主席就学曹操,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垦南泥湾。
兵士开垦的,是军屯;而当时农民流离,曹操把他们召回来,给他们提供安定的环境,来,种地吧。农民自己当然也很高兴。
但不管是军屯还是民屯,曹操的目标非常明确,都是军事化管理。一切土地权利属于国家,至于工具、牲口,政府提供,然后政府收租。
当然,也可以从农民里面招兵买马。
所以曹操的地盘里,人人都是上马是军,下马是民。有吃有喝有功绩有奖励,简直比农场主的生活还要丰富。
土地不花钱的,乱世只要占到地盘,到处是地,曹操只需要提供安定的耕作环境;收租也算不低,五六成的样子吧,农民能吃饱,曹操也不缺军粮。
军人们也不至于闲出鸟来,没仗打就种地,不惹事还能锻炼身体,极其能干;打仗时都是生龙活虎,极其能战。
所以曹操的军队凝聚力非常高。
那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葚,袁术的军队在江淮地区吃河蚌,甚至吃人。因为他们没有基础来源,军粮兵需基本靠抢。
剩下的只是需要人了。
曹操是从不问自己的人以前干过什么,跟刘邦一样。当初魏无知推荐陈平给刘邦的时候,刘邦手下一堆人不服,说这人怎么能用?他以前在家里跟嫂子通奸,在军中收受贿赂。刘邦就不高兴了,骂魏无知说:这种人连个本科毕业证都没有,品行还不端正,你推荐来做什么?
魏无知说:我推荐人是推荐才能,老板你问的是品行,这两个不是一个东西,就算你现在有尾生、孝已那样的有德之人,你能靠他们打败项羽么?
刘邦说:去去去,我不跟你扯,叫陈平来。
陈平却义正言辞:我背井离乡,身无分文,不收点贿赂,啥事都办不成。至于过去没管住裤裆这事儿嘛,我不多说了。如果你现在不要我,那么收的那些钱,我退回去。
刘邦立即道歉,并且给陈平拨了一大笔款子,随便你用,不问去向。
曹操比刘邦还狠,刘邦还问一下。
曹操根本不问。
他最重要的谋士荀彧,当初是袁绍的人,他看袁绍这人成不了气候,就来投奔曹操。曹操喜出望外,说,这就是我的张子房啊!
当即委派重任,毫不怀疑。
郭嘉、荀攸等都是荀彧推荐的,荀彧在岗位上鞠躬尽瘁二十一年,曹操官渡之战,大本营 坐镇的就是荀彧。
这不能说不是人格魅力吧。
程昱,牛气冲天,兖州刺史刘岱多次邀请,他说我有病。曹操一到,说程总,我在楼下等你干事业,来不来?
程昱立即到位。
别人问程昱,这是为啥呀?程昱笑而不语。
郭嘉原本也是袁绍的人,但投奔了曹操。虽然寿命短,但才气冲天,曹操相当佩服他,而且这人说话直来直去,曹操却从不在意。人家一批评他,曹操立即认错。
历史有时候很奇怪,眼看着一片迷茫,眼看着帅哥们驰骋疆场,却突然出来一个矮个子(曹操身高不会超过 165)丑东西,才华惊人,头脑清晰,而且敢作敢当,最重要的是竟然有那么一大堆人才会围着他转,你不能不惊佩。
三国帅哥不少,但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阿瞒东征西讨,越来越强大,讨黄巾,擒吕布,败袁术,降张绣,击刘备,灭袁绍,奉天子以讨不臣,把三国历史搅得乱了套,却留下一个“贼名”。
但“魏武挥鞭”的日子里,却无时无刻不再透露着曹操的神奇之处。虽然,他也是个人,矮丑挫,也有许多毛病,爱睡寡妇,打仗也犯错。
但,那就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