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有一首词,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帝王中争议略大,但可以定江山挽乾坤的,可以驰骋疆场的,毛主席多是肯定一点的。“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说的便是曹操了。
曹操东临碣石做了什么呢?在慨叹江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便是曹操的胸怀了。
阿瞒之胸怀,前篇已说过。文韬武略不分家,文韬业已讲过,再谈武略。
在《三国演义》中,武略一事,诸葛亮如妖似神,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把连连的失败最终归结为天命,那也是无可奈何了。
实际上,在这方面,诸葛亮远不及曹操,诸葛亮的本事是治国,蜀国是当时三个国家中治理得最好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似乎也主要是在治军、参谋方面,制定战略,很有眼光,这一点从《隆中对》就能看出来,文韬那就更不能和曹操比了。
曹操可不同,他从最初,几乎便是鞍马生活,自己带着人马,东西征南北战,一步一步强大起来。这种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诸葛亮远远不能比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诸葛亮经不起失败,因为蜀国太脆弱了,六出祁山,每每受挫,诸葛亮只能痛惜慨叹,心态越来越差。曹操则心态要好得多,无论多大的失败,并不痛哭流涕慨叹时运,他只会越挫越勇。
自陈留起兵始,曹操战中原,扫官渡,征乌桓,克襄樊,败赤壁,定凉州,战战亲力亲为,军队从几百人到几千人,最终到几十万,这种丰富的经验,在三国,无人能出其右。
但曹操和诸葛亮,手腕都是非常硬的。都走法治路线(不是如今法治社会的法治)。治国如此,治军更是如此。
实际上 曹操之强大,最初在于兼并,兼并豪强。
《孙子兵法》五要,法为其中重要的一点——“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以曹操说:“夫刑,百姓之命也。”乱世重典,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的,《三国演义》,诸葛亮就劝过刘备,刘备说要学汉高祖刘邦之宽仁,简单一点,比如来个约法三章之类的就可以了。但诸葛亮说这样不行。
而曹操比诸葛亮更严峻。袁绍本来在中原用的就是宽纵政策,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仍以宽济宽,自然无甚效用。曹操则是立竿见影,对豪强绝不手软,连打带收,法度严明,化乱为治。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说曹操带兵经过一片麦田,马受惊,踩了麦苗,按律处斩;曹操没办法,要当众自杀。这当然是要被部下拦住的。最后曹操割了一缕头发代替斩首。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故事是说曹操奸诈。
但为什么不能是曹操重视法?执法认真?
他以法要求人,自己触法,而以他的位置有如此举动,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惩罚其实也不算轻。你见过哪个公司老板迟到了自己扣自己工资的?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这不假。但设想一下,假设给你一个乱糟糟的局面,大家都服管,你是跟他们一个一个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呢,还是直接严刑峻法好呢?那可是乱世,到处战火,部下们个个如狼似虎。就看你公平不公平了,曹操割发,也只是为了体现公平而已。跟诸葛亮说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一个道理。
只是严刑峻法治人,名声都不太好罢了。司马光就说,曹操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只要触法,就算哭着求他,也不宽赦。
所以曹操做的都是得罪人的事情。
实则曹操是儒法并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很硬。尤其对于人才的利用,曹操能给的便利,都会给。这种就是政治手段了,怎么用完全是存乎一心,用好了,团结向上,用不好,可能祸起萧墙。
曹操、诸葛亮都走申、商的路子,不言而喻。只不过他们比申不害、商鞅的下场好多了罢了。
陈寿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因为陈寿太熟悉历史,所以在《三国志》中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明略最优”,是非常中肯的评价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其实曹操多数时候,比诸葛亮难多了,“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李世民算是了解曹操的人了。
至于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这种上马横槊的本事,却非诸葛亮能比了。
何况曹操还能下马谈论,常出古直、悲凉之句。这又是诸葛亮所不能比的。
但这并不是说曹操天下无敌,就没有错误。
曹操也是人,经常犯错误。但犯了立即改正,光明磊落。
曹操最大的失误出在赤壁之战事件上。
这可能是心态上的问题,想当初他奋盈万之旅,北摧袁绍而定燕、冀;合三县之众,东擒吕布而收济衮。接着直下襄樊,收拾了刘表集团,可谓威风极了。心态更加好了。并冀、荆之兵,挟余威而扫刘备,心态又好了一层。
那么顺势下江东,似乎理所当然。
但实则当时多数人是不同意的。贾诩第一个不同意,但只是根据形势判断,也不极力反对。
因为夺取荆州,消灭刘表,是曹操必须要做的,威胁孙权,自然也在计划中。在赤壁之战好几年之前,也就是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曹操就要求孙权,把你儿子送来吧,意思是当人质。孙权不愿意。
那肯定是已经被曹操列入黑名单了。因为这是明显的“不服王化”嘛。
打荆州,灭刘表,也有杀鸡儆猴的意思,你看,不听话就要被我收拾。但没想到的是,曹操成功了,孙权也吓着了。
但曹操失算在于,他以为孙权吓着了,就会来对自己投怀送抱,但孙权反倒跟刘备勾搭在了一起,一把大火把他烧得心惊胆战焦头烂额。
结果是,刘表挂了,刘备起了。
这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嘛。
至于孙权,那是没办法,明摆着,曹操、孙权、刘表(刘表集团),三方对峙,孙权是决不会投降的曹操的,因为他心里的想法就是鲁肃说的,任何人都可以投降,比如鲁肃,投降了,继续在曹操手下办事,混个十年八年,干到一个副部级还是可以的。孙权可不行,本来就是威震江东的将军,万人之上,投降了做什么?给曹操当小弟?看大门?
反正不会代替曹操的位置。
所以,孙权要么帮刘表,要么独力对抗曹操。但刘表死的不是时候,刘表集团一败涂地。那就只能联合刘备,刘备实力虽然不咋样,但总有些名望,多一个帮手总是好的。宁可让刘备占便宜,都不能让曹操吞了自己。
就这么简单。
而曹操,最终只得到了一个襄阳。
最最重要的战略地点,江陵,仍然在东吴手里。
这样的话,曹操想要过长江 ,是不可能了。
因为曹操破荆州,直下江东,这本来是兵家大忌。
实际上,最初孙家父子手创江东基业的时候,江东这地方,基本上是无关大局的,谁也想不起。孙策死时,曹操要伐吴,但张紘劝了曹操,曹操给了孙权一个讨虏将军的职位,领会稽太守。这事未必靠谱,因为北方事情太多,曹操未必想要伐吴。
但早早之前,江东根基还不稳的时候,孙策还没起来,就有一个人投靠了曹操,他对江东势力颇有震慑,但后来不知为什么,曹操把他调离了。
当曹操破了荆州之后,虽然兵力军势都是非常强的,孙权兵力不过几万,加上刘备区区一两万人,跟曹操是万万不能匹敌的。但曹操北军不善水战,荆州降军又非心服,再加上长途远征,疲劳之军,南方又是疾病瘟疫甚多,战力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孙权非常有野心。而且,孙权也有远见,他第一个把东吴的都城挪到了南京(那时候叫建康)。
这是一个进攻的姿态。东吴的军事重镇在濡须口(《三国演义》中曾特写这个位置),另外有京口、广陵。而南京恰好是在这三点之间,三个长江津渡重地,就都在东吴南京控制范围内,孙权坐镇南京,左顾右盼,指挥起来得心应手,方便至极。虽然孙权实际上想再往长江上游,曾与吕蒙商量取徐州,但没能实现。退而求其次,想要荆州,这就是为什么东吴跟刘备争荆州的原因。
这样一来,孙权主动进攻很难了(所以,后来伐魏都是蜀汉多),但曹操进攻可也很难了。因为他很难顺流而下。只能选择陆路进攻,所以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没再下江东,主要是张郃在合肥大战。
合肥,那就是选择陆路战略了。
所以,曹操心态在赤壁之战之前,不是太好,你看他那时写诗晏饮,意气奋发,有点飘了。低估了孙权,也被自己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结果,彻底失去了进攻江东的机会。
虽然曹操用兵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但这可能是曹操武略上的一个最大的失误了,甚至是唯一的。
人都是如此,曹操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人。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但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不拘小节、眼光远大。还是令人佩服的。有人说曹操老用权谋,但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
有吗?
自己想!
正是: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