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朝是段子手的集中营,明朝段子更内涵

1

明朝是段子手的集中营,明朝段子更内涵

有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妻,有三个饼子,一人吃了一个之后,只剩一个,两人各不相让,于是约定进行守口比赛:谁后开口说话谁就可以吃饼。于是夫妻二人相对而坐,默然不语。

一贼闯进家,夫妻二人为了比赛,谁也不开口阻止,贼洗劫了屋内的一切财物,见二人始终只是四目相视,静观无言,便在丈夫面前欺辱了妻子,丈夫依旧毫无反应。妻子终于忍耐不住,对丈夫吼道:“你这个傻子,就为了一只饼,看见恶贼都不叫唤!”丈夫竟然拊掌大笑:“嘿,笨女人,饼归我了,不必给你喽!”

这故事看着是段子,实际上来历颇正,出自《百喻经》 ,也叫《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此书中多有类似“段子”。可见段子来历颇远。中国正宗生产段子的时期,应该在明代,明后期此类文字非常多,内容也有很荤的,但是文辞颇雅。

明朝是段子手的集中营,明朝段子更内涵

有一个三公狎妓的故事是这样的。

宣德“三阁老”,即杨荣、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名满天下,但这三个大人物经常吃花酒。这本属于私人聚会,相当于今日去了 KTV,三位大人准时到场,结果指名点的陪酒女齐雅秀,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三位大人自然是有点不高兴的,众人都很担心,齐雅秀却说,不怕,我一出去三位大人便会笑。于是大大方方的出去了。

三阁老便问:姑娘为何千呼万唤珊珊来迟?

齐雅秀宛然一笑,说:方才在家读书,兴味昂然,以致误了时辰。

三位大人很惊奇,问:你读什么书?

齐雅秀答:《列女传》。

三人哈哈大笑,觉得不可思议,你一个陪酒女郎,读什么《列女传》,可不笑掉人大牙么。这种场合,自然是没有官架子,比较轻松的,三阁老便调戏齐雅秀曰:“我道是齐雅秀,乃是脐下臭(xiu)。”这是用名字谐音调侃齐雅秀。

结果齐雅秀微微一笑,张口便说:“我道是各位老爹是武职,原来是文官。”

这也是谐音,文,谐闻。意思是三位大人这个鼻子老闻一些不该闻的东西,比如脐下臭。

这话当然说的过分了,三阁老大喝:母狗无礼!

齐雅秀说:我是母狗,各位老爹是公侯。

这又是谐音,侯,就是猴也。

不动声色地便还以颜色,而且妙对如应,可算是十分难得了,三阁老挨了骂不但不生气,反而赞叹大笑。


既搞笑,又不得罪人。


明朝是段子手的集中营,明朝段子更内涵

齐雅秀是会说话。

但明朝的段子更内涵。

但明人说段子,只讲究场合,不像现在,到处都说。古人讲段子,多在青楼。青楼实际上跟妓院区别很大,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豪华KTV,不像妓院只做那生意。

但朝代跟朝代也有区别。

同是青楼,唐人去了唱诗,比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宋人去了唱词,比如“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柳永);明人去了说段子,比如三阁老。

如此看来,中国最早的段子手,大量集中在明。

即便大作家也不例外。

比如明末“浙东四大史家”之一的张岱,落榜才子一个,富贵如梦,做忠臣怕痛,扛锄头嫌重,转而研究文史,名闻天下,说段子更是名扬四海。

他游西湖,时间是七月十五,游完了却说——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意思是说,西湖没啥看头,看看西湖的人就可以了。如今去西湖,恰也是这个状况。说好听了,就是那句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朝是段子手的集中营,明朝段子更内涵

反正没事干,所以张岱彻底变成了吃货、驴友、文学家,而且天天去听柳敬亭说书(类似于相声)

听完了回来就写小品文,所以张岱被称为“小品圣手”。

比如冯梦龙,简直是超级段子手,编了许多段子书,其中一本非常有名的叫《古今谭概》,里面记载着各朝各代大大小小人物的段子。

随便举两个例子:

有一个叫李戴仁的,性格很迂,做事慢慢腾腾的,而且很迷信,有很多忌讳,娶妻阎氏,这阎氏年纪尚轻,但两人分居而过,约法三章说:夫妻生活还是要过的,但是咱们分开睡,有兴致了再相会。有一天半夜,阎忽然叩门,戴仁急取《百忌历》查了一查,大惊曰:“今夜河魁在房,不可行事,谢谢你来过。”阎氏羞惭不已,掩面而去。

汉之陈伯敬更过分,夫妻之事,他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计划,非常规范,最重要的是根据天象选择时日,再让侍女们去通知夫人,经常为这么点事,跑断那些侍女们的腿。

荆州街有一男子葛清,特别爱札青,札青就是刺青。这人自脖子以下,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唐代段子手段成式曾与朋友陈至呼前去观摩,葛清脱掉衣服,二人才发现,这人全身都是刺青,体无完肤,背上还有暗记,屁股有白居易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旁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刺一树,树上挂缬窠,窠纹绝细。陈至呼大为赞叹,还据此做了一幅“白舍人行诗图”。

这尚数“雅致”,到清代,则彻底沦为荤段子的天下。


比如《笑林广记》,则荤段子满天飞,古文尚可,翻译过来颇为不雅,此处便不补了。

明朝是段子手的集中营,明朝段子更内涵

但《笑林广记》中的荤段子,多有所指,风趣幽默兼而有之,却也比如今网络段子强太多了。

比如,有一人的岳母去世,请专门代写祭文的馆师来撰文,这馆师是个半吊子,直接抄古本。古本上写的是岳父,他也照抄过来,被主人看了出来,就骂他。


他说:此文是古本刊定的,流传几百年,怎么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那可怪不得我!

另有一人娶妻妾二人,妻子嫉妒心颇重,不许丈夫到妾的房间去睡。丈夫大发脾气,指着妾骂:不如杀了你一了百了!

手提钢刀,直追着杀妾,妾大惊,一溜烟跑回房中,丈夫提刀追了进去。妻子本在看热闹,但又怕真的杀了人,惹出大乱子,便跑过去看,却见丈夫和妾正在床上云雨。妻子大怒,骂道:“如是这种杀法,倒不如先杀了我!”

呵呵,清朝段子手,如生到如今,网络段子手们都得没饭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