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之,为不知。子之曰为知之,则是为不知。夫知也,夫子正反语,夫子之通身花,通身香,通身水月也。
知不可诬,固先申于知之量矣。夫知之,则必期于知之。然知之不可盖也,则原其所信者,必先辨之以为量焉耳!且智者于天下之数,而皆如中之得自稽者,则必无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喜负者矣。盖天分五异殊之获,而大道有渐足之求。异殊禀于天地,渐足循之日月。则原其晦,究其明,而先循循有以证响当亦庶乎,过此以往之可俟矣。诲由以知,讳因以不知,岂有异乎。
天下人心虽极明晓,恒有不能举似诸人,坦怀共白者,分体殊悟,无从相喻者。自度焉,如佛之自渡者,诚喻焉,庶得而格万物以知之。夫人心纵同一慧喆,而必不能元中并嘱,别之于天下涯涘者,殊形各质,无从代决也。未决也,天昏昏其未明,地茫茫其不出。已决焉,抱篇章而思荣,映余晖以自烛,诚曙矣。夫岂有眩焉,是故知则无不 自知,而举端以从。既著为不劳之霄,然知之犹不可以尽知,而效著成事,则存为已备之能。
其以为知之乎。天下,至无尽也。吾心,或有方也。以有方随无尽,则其为知也,亦仅也。而学之始之以强闻博记,断之以悦安。夫岂无奥折备悉为德行之有觉者乎?矧高明之资,覃精懿哲,因识起悟,则非恍惚者所躐望焉。故知之为知之,致专以立诞登之大据,量非同于他端之阙如矣。
理者,道者,本至一也。聪者有其殊,明者或有歧,聪明或歧出也。以歧出冀至一,则其为知之也亦微矣。然人之择必底于精,语必期于详,则其无缉熙有光为强勉而殆庶者乎?矧信决之质,宅情 笃实,则因行赴闻,更非寡昧者所虚望哉。于是而矢之所谖,是知之。以见信理之不 疑,又非等于师心之无本矣。
事有得之于想象,而亦失之于想象者。未能实举而列之心目之间。若乃有其知之,则慰藉不独在此也,政思前知与此知为远,而此知又与后知为俟,其不得逾楚汉之界,而多端以为功也明矣。
物有征之于渺忽,而追之于象罔者,非可实核,而遇之情状之际,若乃确然知之,则握固非以域此也。政思此知之与彼知无二知,则彼知之于百千万知不无二知,其不得畏所无之境,而并谢所有也 又明矣。盖修洁其志,而清虚日生,念释在兹,而疑难不杂,又何惑于不知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