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早夭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父母来说,自己孩子早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的悲伤难以言表。
为了纪念或是记住自己早逝的孩子,父母有不同的方式,有的选择留下孩子生前的物件,睹物思人,有的留下一两张照片,记住孩子的音容。
古人又是如何纪念自己早逝的孩子的呢?大多数的古人其实并没有这种余裕,古代孩子的夭折率高,几个孩子可能只有一个能够长到成年,而且大部分人维持生计都困难,哪有那么多的余力来为孩子的死悲伤呢。
达官贵人则不然,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对于心爱幼子的死,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风光大葬,能够让孩子在地下安享宁静。
比如1957年,西安发现了一座古墓,算是一座“公主坟”,经过考古学家的考据,这座古墓属于隋朝乐平公主的外孙女,李静训。
墓主李静训离世时,只有九岁,生前被自己的外祖母乐平公主杨丽华宠溺着,她的早夭,带给了杨丽华无限的悲伤。
作为隋朝的皇室贵女,她的墓葬风光异常,似乎她的家人要让她在地下享受到生前没能够享受到的荣华。
为了保护李静训的安眠,棺木上还刻了“开者即死”这4个字,虽然知道不过是古人故弄玄虚的行为,但还是让当时的考古学家吓出了一身冷汗。
墓室富丽堂皇,珍宝无数,似乎能够窥见当时隋文帝治理下的盛世的一角。
不过本来能够尽享荣华的皇室贵女,却早夭,无疑是件遗憾的事情,不过按照李静训的年纪,如果能活下去,多半会见证隋朝的灭亡,所以,说不定,死在隋朝最繁华的时候,也算是一种幸运。
不过孩子早夭,最伤心的,还是父母家人吧,就连杜甫那样生活不着调的人在小儿子饿死的时候也会悲痛不已,虽然小儿子饿死也是因为他自己年轻时候贪图享乐,老来为生计所困导致的。
皇室女子的亲情,其实比起兄弟间的亲情更加可靠,男子彼此都是皇位的竞争者,兄弟成仇的事情绝不少见,但是女子很少能威胁到皇位,反而在兄弟姊妹的来往能够真诚一些。
所以,李静训的外婆杨丽华的悲伤,很真实。
不过笔者以为,墓葬之中过于华丽,并不能给逝者带来安宁,反而会引起盗墓贼的觊觎,反倒是会在许多年后打扰逝者的安息。